齐勇锋:建设文化强国 应有效利用国际资源

——文化企业家谈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系列访谈之五
2011年10月28日 16: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8日讯(记者王婉莹)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8日闭幕。本次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这是历史上首次将文化建设确定为主要议程。就在六中全会结束后的第二天,由经济日报社和中国传媒大学共同主办的“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专题座谈会上,来自文化企业负责人、学者、媒体人士共聚一堂,进行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主题的圆桌座谈。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告发表以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锋教授齐勇锋认为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在2020年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顺应了我们国家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会上,他就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说,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十一五”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在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文化产业出现了比较好的发展形势。

    首先,放开了市场准入门槛,解决了长期以来文化发展依靠国家投资、体制内循环、管办不分、政企不分的形式。放开投资准入门槛,允许社会资本进入节目的制作、发行、院线建设等等领域,意味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始按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进行。也就是说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产业的一方面,把社会资本作为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这样一个重要的措施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社会资本广泛进入到国家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文化投资的高潮,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第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重大举措。文化既有社会属性,又有商品属性。过去在体制内,文化完全是按照事业来做,是福利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把文化看成一种形态,强调它的社会属性,不承认它的商品属性。两会以后,对经营型的文化事业进行转制,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2004年开始建立统计体系,当时文化产业只有5000多亿,去年达到1万亿,比重提高到2.75%。

    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年均保持在10%的增长率,而文化产业保持在15%以上,高于GDP5到7个百分点。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利用市场机制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是体制机制的创新。

    第三,重大的突破是初步形成了文化市场,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发展很快,要素市场正在逐步建立。一批企业开始上市,促进文化和金融的结合。

    第四,文化管理系统取得了重大进展。过去是管、办不分,现在管、办逐步开始分离。政府主管部门由过去管体制内的文化转为面向全社会,比如现在设立各种各样的专项资金,都是面向全社会的。上海还设立了文化发展基金,都是面向全社会提供支持。现在发布的文化产业政策也基本是面向全社会。一批改制企业逐步与主管部门管办分离。大部分文化管理部门实现了文化、广电、出版三局合一。

    齐勇锋表示,取得这样的进展,是解放思想、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在理论创新这一方面还取得了更多的成果。如果没有新的文化发展观、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如果对文化基本属性的认识,不会取得这样的发展成果。特别是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时他认为,我国距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一,虽然开放了准入门槛,但与民营经济、社会资本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应该说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悠久的文化,作为世界唯一一个历史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艺术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文化的生命力是非常强的。但这些潜力还远远没有释放,还应该能够释放得更大,比如,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已经广泛进入到出版业的科普类、经济类、科技类、生活类、时尚类的一些报刊杂志当中,但他们还没有享受到一些权利。

    全国有近万家民营工作室,活跃在产业发展的第一线,但他们还要买书号,这样带来了弊端,扭曲了资源配置,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第二,在现在的文化市场建设中,条块分割的现象还没有完全解决,文化市场中间还严重存在着行政壁垒,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文化产业跨行业的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中国所有的文化事业单位都是条条的单位或者块块的单位,没有全国性的企业,也没有大的集团。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自信心已经大幅度增强,但文化方面的创新活力还远远没有形成,原因是传统的体制弊端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面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任务。

    第三,产业链。在上游的创新能力,内容生产不足,缺乏有原创性和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竞争力的作品。当然,这些年也涌现出一些很不错的产品。这说明中国人有足够的文化创造力,但是,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还太少。这表现在文化贸易中间,硬件产品出口是顺差,但软件产品、版权贸易,还是逆差。2000年,版权贸易的比例是10:1,现在已经缩小到3:1。这与货物贸易相比差距更大,积累了3万亿的外汇储备,而文化贸易的逆差与我国拥有悠悠历史文化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与我国的经济地位也不相称。

    在产业链上来看,搞生产型的企业与服务型的企业,特别是中介企业比较少。美国一般三个人搞生产,大概有七个人搞服务。我国服务企业太少,尤其是中介服务,像法律服务、投资服务、出口服务、各种代理、版权评估、资产评估,这类服务非常缺乏。现在与银行对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版权这一类的软资产比较难评估。银行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而文化产业又存在着轻资产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像产业链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对文化产业发展是有制约的。

    第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初步形成,但一些政策支持没有完全到位,还有待于完善。

    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在利用国际资本、国际经验等等方面的能力不足。从经济领域来看,改革开放利用外资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应该更多地利用外资、国际经验、国际人才、国际市场,这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同时齐勇锋也肯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他表示,这几年,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就是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贸发大会对中国文化产业进行了估计,他们认为中国已经是文化产业大国,排名在世界前五位。我们的出口大概占全球份额的百分之十几,当然主要是文化领域的货物贸易,视听产品、时尚产品、玩具等等,甚至还包括家具。但我们要由文化产业大国转变为文化产业强国,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什么是文化产业大国,他认为:

    第一,内容生产要有竞争力,要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像《阿凡达》《哈利波特》这样的产品,要在国际上广泛传播。

    第二,要有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能够与迪士尼、时代华纳、索尼这样的企业展开竞争。从经济领域来看,中国已经有57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而文化企业没有一家进入世界500强。在美国的世界500强里面,有72家文化企业。要成为文化产业强国,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撑,需要一批世界级的文化传媒集团的支撑,能够引领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第三,要成为文化强国,需要文化人才,其中要有世界级的文化产业大师、文化艺术大师,要有各种文化产业流派,它是中国风格的。能够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市场格局。

    第四,文化贸易要从净进口转向净出口,在国际文化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第五,在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实力,甚至包括在国际议题中间。西方国家从工业革命以来是处于统治地位的。

    我国应该如何转变文化产业大国,怎么样转变为文化强国,齐勇锋表示:

    第一,顺应文化产业社会化发展要求,进一步降低门槛,促社会资本在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内进入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产业。

    第二,要顺应文化融合化发展,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制资源的作用,进一步突破条块分割的传统体系,拆除行业和区域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社会资源和文化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优化组合。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组,形成一批综合性的国际化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中小文化企业,为文化强国奠定市场基础。

    第三,应该顺应文化产业资本化、证券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与金融的无缝对接,融合发展。要针对文化产业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把支持创意、研发和内容创新,支持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支持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支持跨文化行业的战略重组作为重点,推动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投融资平台,促进文化产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为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金融资本条件。

    第四,应该顺应文化产业法制化发展的要求,加快文化立法。逐步从政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而政策与法制并重发展。科学地借助政治与市场的关系,借助个人文化权利、企业文化权利与社会的关系,推动版权产业的发展,提高竞争力,为文化强国奠定法制基础。

    第五,应该顺应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要求,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当前,市场还缺乏进一步开放的情况下,应该更多地利用国际管理的经验、国际人才和国际营销渠道,在时机成熟时,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要保证文化安全,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不能被动地利用文化产业的规则来保护自己的市场。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现阶段,利用《文化多样性公约》来适度地保护市场还是必要的。一旦有条件,就要更好地开放市场,使文化产业能够逐步国际化,真正进入国际市场。

    并且应该把适度保护和引进提高竞争力结合起来,分阶段、有限度、逐步地开放,把引进外资和引进国外经验、利用市场网络、人才等方面进行结合,推动文化发展,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融入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国际基础。

 

    

    >>>文化企业家谈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系列访谈之一

    ——孔祥金:文化产业大发展 要守望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  

 

    >>>文化企业家谈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系列访谈之二

    ——郑文军:版权是文化产业的灵魂 可有效激发创造力

 

    >>>文化企业家谈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系列访谈之三

    ——黄斌:国有影视企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文化企业家谈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系列访谈之四

    ——李大海:儿童剧市场潜力巨大 亲子剧运营模式逐渐成熟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