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之乡”的转型路

2022年04月08日 09:00    来源:农民日报    何雪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是中国著名的“马戏之乡”,马戏已形成集动物驯化、表演以及杂技、魔术等于一体的多门类传统文化艺术。繁盛时期,埇桥马戏团体有400余家,从业人员2万人,从业主体是农民,年收入逾4亿元,占据全国70%的马戏演出市场份额。当地一些村庄形成了马戏产业集群。

  随着国家动物保护政策的不断收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野生动物展示展演活动的审核愈发严格,动物驯化表演行业逐渐萎缩,从业收入急剧下降,埇桥马戏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马戏之乡”如何科学转型,成为摆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议题。

  从亿元市场到奋力求生

  乡间小道上,调皮的猴子有板有眼地学踩高跷;村口晒场边,呆萌的狗熊灵巧地练习双杠;农家院子里,威风的老虎排着队直立迎宾……在埇桥区蒿沟镇、桃沟乡等地的马戏专业村里,这样的景观延续了上百年。

  早在明末清初,埇桥区的一些农民就开始用土法驯化各种动物,推着板车闯荡江湖。后来市场越做越大,就走上了专业表演之路,并从家乡带出大量富余劳动力,在本乡本土形成了一个个马戏专业村。

  20世纪50年代,埇桥成立的全国首家集体性质的“大众动物表演团”风靡一时,5分钱一张的门票,一年内竟创下40万元营业收入。此后,埇桥马戏表演技艺不断提升,推出了老虎骑马、狮虎迎宾、人虎摔跤、群猴赛车、狗熊抬轿、小狗识字等品牌节目,甚至连最难驯化的狼都可以与人共舞。“驯狮虎”“现代版武松打虎”等节目屡获国家级大奖,一些农村艺人还远赴海外演出。20世纪90年代,埇桥马戏频频登上银幕,“猴探长探案”“动物王国奇案”等影视剧中的动物明星就是以埇桥马戏团的动物为主要角色。

  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一些成规模的马戏团创立了“城市模式”“景区模式”“节庆模式”等马戏演出形式,丰富了全国的演艺市场,形成了特色文化产业。蒿沟镇和桃沟乡等地有近1/3的农户吃上了“马戏饭”,许多农户平均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其中近30家马戏团年纯收入超千万元。

  2007年,中国杂技家协会授予埇桥区“中国马戏之乡”称号,2008年,国务院将埇桥马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推进马戏产业化可持续发展,2009年起,埇桥区实施“五个一工程”(一座马戏城、一所马戏学校、一个动物饲养繁育基地、一个野生动物园、一个马戏艺术基金会),着手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马戏文化旅游产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草原局等相关部门发布公告,明确各地饲养繁育野生动物场所实施封控隔离,严禁野生动物对外扩散和转运贩卖。

  疫情使得马戏行业处于“冰封”状态,马戏团体的动物却仍在产生饲养和管理开支。“我家院子里养着41只老虎,每只虎每天的伙食费不低于80元,消毒费、医药费更是高昂。为确保安全,我还雇了4个人管理虎舍,人工费每年超过10万元。”“皖北动物表演团”团长李同海说,

  为帮助马戏团体纾难解困,近年来,宿州市和埇桥区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措施。2020年6月,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人工繁育虎类保护管理的通知》,对滞留在埇桥区范围内现有的人工繁育虎类,按照每只虎每月750元给予临时性养殖补贴。2021年,补贴提高到800元,2022年进一步提高到1000元。安徽省林业局也下发了中央转移支付资金90万元用于埇桥区虎类养殖补助。这些补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戏团体的经济压力。

  政府引导推动转型发展

  “根据当前形势,马戏行业转型是大势所趋。”埇桥区林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时伟说。

  2020年底,国家林草局派人员赴埇桥区,就滞留动物如何处置、马戏产业如何转型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今年2月7日,宿州市就马戏行业召开了高规格的专题会议,会议听取了林业部门的汇报,研究了信息摸排、行业转型、政府补助、网格化包保等多项议题。

  埇桥区迅速组织人员,采取逐户逐人见面询问、填写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全面摸排,真实掌握全区人工繁育猛兽驯化表演单位、动物种类、数量、分布地点、经营利用模式及饲养健康状况,同时了解从业人员的规模、结构、经营利用现状,掌握基础数据,分类建立台账。

  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埇桥区坚持“依法依规、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协会组织”的原则,分类施策、分级处置、分步实施,力求稳妥推进人工繁育野生动物驯化表演行业分步有序退出和转型发展。

  按照初步方案,人工繁育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虎类)流动表演经营利用许可审核将全部停止,虎类动物依法依规进行合理分流转型。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非洲狮、黑熊等)将采取以下方式予以分流处置:一是转让一批。政府引导和帮助养殖户对接外地动物园或景区,以动物转让的方式签订合同,实现动物驯化表演向动物园开放展示利用转变。二是捐赠一批。向有科学研究、科普教育需求的相关科研院所、野生动物保护机构进行动物捐赠,支持合理开展科学研究和保护。三是兜底一批。对老弱病残、无法转让利用的动物,动员鼓励动物所有人采取赠予动物园或委托第三方集中安置的方式予以兜底保护,政府给予支持奖励。

  从业人员的转型也摆上了议事日程。埇桥区从事人工繁育野生动物驯养人员1039人,持证野生动物马戏表演团体140家。“从业人员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工作技能单一,帮助他们再就业,需林业、文旅、人社等多部门形成合力。”时伟说。

  埇桥区支持野生动物受让单位(团体)聘请原从业人员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继续从事动物饲养、保护等工作;组织区内企业聘请原从业人员转岗就业。同时,加大转岗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原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目前,部分马戏表演从业人员正在从野生动物驯化表演向小型萌宠类动物驯化转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马戏之乡”的转型路

2022-04-08 09:00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