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一到内地票价就要翻跟头 谁是幕后"推手"?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演出一到内地票价就要翻跟头 谁是幕后"推手"?

2011年06月10日 10:54   来源:光明日报   杨亮

    为何演出一到内地票价就要翻跟头

    王菲南京演唱会,最高票价2500元。而在两个月前,王菲香港个唱的最高票价只有980港元,合人民币810多元。同一个明星,同属一个巡演周期,内地票价竟是香港三倍!

    “内地王菲”比“香港王菲”贵几倍并非个例。“三高”演唱会国内最高票价是2000美元,在巴黎却仅有480美元;“纵贯线”全国巡演北京站最高票价是1680元人民币,而香港最高票价仅为580港元。

    为何演出一到内地,票价就要连翻几个跟头?一位内地演出公司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场地费、舞台费用和广告成本等的差异,是造成票价差的主因。这位负责人说:“同等档次的场馆,内地一线城市的场地费是香港的8倍!”除此之外,内地演出商还要承担高额的舞台费用。在内地,功能齐全、档次较高的演出场地数量不多,场地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广告投入也是一项巨大成本。内地广告往往是粗放式投放,而且哪一家媒体都不敢少,有时仅广告投入就超百万元。

    一位票务公司内部人士透露,北京票务代理公司收取票款收入的15%左右作为代理费,在上海大约10%,而国外一般只有5%。歌华莱恩总经理魏明说,国内的演出市场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国内演出商之间相互抬价、互相“打仗”,为促销不惜付给票务公司高额代理佣金。比如欧洲的演出商,在欧洲卖一个项目,与到中国卖一个项目,价格能相差10倍。

    高票价外表下赠票已成行业潜规则

    “不得不提的是,内地演出还要承担一部分灰色支出:公关赠票。”上海某演艺公司经理向记者吐苦水说,每次举办大型演出,根据不成文的规定,演出商要给公安、消防、文化部门、媒体留座,加起来最多时要占到座位的30%—40%,而且这种工作票多是中档以上的票。

    在九州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田京泉看来,在演出各项成本中,最难控制的就是公关赠票。从市面上频频流出的赠票可以看出,此言非虚。演出赠票,已成行业潜规则。成本呢?只能分摊在可售票中。

    据一位业内人士说,演出商为了回报赞助需要给赞助商一些赠票,标价越高越有面子。除此以外,有些公司买高价票作为礼物送给客户,也助长了票价虚高。一位在公司负责公关工作的张先生对记者说,“给客户送演出票有档次,票价越高越体面!”

    “隐秘的推手”,悄然抬高着演出票价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除了赠票等,北京等大城市的演出市场还存在一些高票价的“推手”——

    比如,“第三方付款”。一位演出商就说,他到票务公司询问销售情况时,一般不会问今天有多少人买了多少张票,而是问今天有多少交支票的。“拿支票来购买的很多是大公司、大企业。他们买票主要是搞公关、送礼、答谢客户。”

    比如,黄牛党“变身”票务代理。此前,王菲演唱会正式开始前一个月,官方销售渠道便宣称票已售罄。不过与此同时,网上却出现了很多卖家,声称各个价位的票都有“现货”,显然这并非歌迷间的零散转让行为。对网上门票的来源,卖家均不予回答。

    中国演出家行业协会秘书长朱克宁说,对演出市场伤害最大的,还有部分政府、部门对演出市场的不当干预。尽管2008年7月颁布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演出举办单位不得以政府或者政府部门的名义举办营业性演出。但朱克宁发现,各地方政府办演出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节庆、庆典、演出,均由政府埋单,人为抬高了演出价,“成为高票价的痼疾”。

    短评

    演出要让老百姓消费得起


    一份调查显示:89.6%的网民认为演出票价“非常高,买不起”。而北京2010年1-3季度演唱会统计表显示,演出最高票价呈逐级递升趋势——1080,1280,1380,1680,2500……解决演出票价过高问题,已是箭在弦上。

    在当前演出市场还不够完善和健全的情况下,政府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一方面,要通过体制改革,增强活力,压缩演出成本,并调控剧场、场馆的收费标准,降低演出成本,使更多的演出院团能够在低票价的情况下多演出,并通过多演出摊薄演出成本。另一方面,鼓励城市特别是人口密集的城区建设演出场地,推进演出院线建设,在实现低票价的过程当中,既增加收入又扩大受众。

    除了政策,还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国外交响乐、歌剧、演唱会等演出团体的背后都有各大基金会、财团的支持。国外赞助文化活动的商家大都能得到政府税收方面的多重减免优惠。但我国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中国企业赞助文化,大多是从企业原有的广告费里拨出的钱,实际上企业就是想通过文化活动为自己做变相广告,这跟欧美国家的企业通过赞助达到减免税额的方式完全不同。为此,可探索设立赞助减免税政策,让更多市民走进剧场。

    在国际上,对演艺运营主体有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区分,并适用不同的财税政策和绩效导向。对于营利性演出公司,引入市场机制,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票价;对于非营利性演出主体,则多采用政府指导或补助演出成本的方式,免费或低票价推广。这些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