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3D纪录片《3D看世博》的收视效果不理想,上海市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3D专委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3D看世博》整个纪录片是使用上海仅有的3套高科技3D一体摄像机进行拍摄的,但在交给频道播放时已经由高清信号转为普通标清信号格式,这意味着原来的3D效果已经折损了接近八成。另外,由于目前上海家庭使用的电视机大多并非高清电视,同时很多家庭使用的电视机并非4:3格式,而是16:9的宽屏格式,加上红蓝眼镜效果的确有限,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观看3D节目,效果会打折扣。
现在市面销售的3D电视机也需要戴偏光镜,这种偏光镜的配置和电视转播的制式不一样,需要换一个数码的播放器,这是目前解决不了的。阚卫平表示,“很多买了立体电视机的人来找我要片子看,我就告诉他们,因为电视机制式的原因,我的片子和你们的电视机无法匹配,我的片子对于普通电视机来说,只需要带一个眼镜观看,不需要改变播出制式”。最主要是统一播出信号和技术的配置。“想普及到这种程度还很难,要是国家有条件,就从大电视台和主体的媒体来进行播出,可能会带动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肖永亮表示要普及就需要两个方面,一是大众的观赏需求;二是消费能力和意愿,要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很难,公共电视转移到有线的消费电视,现在也接受了;从有线电视,到有线高清,再到有线的互动电视,这也是一步步在走。进入到用户之后,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是在试播的过程中才能解决。
内容
3D节目依旧匮乏
在2011年美国的CES展上,3D电视的花样层出不穷。LG、三星、索尼、松下、东芝、飞利浦等厂商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3D电视。一份来自咨询公司DisplaySearch发布的 《3D显示技术及市场预测报告》中显示,3D电视市场将从2009年的20万台增长到2018年的6400万台和170亿美元的销售额;中国立体视像产业联盟的调查数据表明,73.7%的中国消费者未来3年内有购买3D产品的意向。正如时代华纳公司副总裁艾尔丝·沃斯所言,3D将是电视圈的下个盛事,“很多人都已经表示,对3D市场很感兴趣。更重要的在于,内容更加多元化及更具真实感的3D电视节目,必定会吸引更多观众”。而美国消费电子协会也乐观预计,到2013年,3D电视在全球销售电视机中的比例将超过25%。
一边是3D电视机销售的火热,一边是内容“无米下炊”的难题。目前拍摄3D电影和电视剧的不是很多,人们都想做,但是落实情况不明朗。阚卫平表示,“没有听说新的3D电视剧或者电影开拍”。
如果3D频道开播,首先面临的是片源的问题,有多少片子可供观众长期观看?因为制作起来比较复杂,不是任何题材都可以做3D节目,有些娱乐、文化以及体育做一些3D节目的话,它只是短暂的立体效果,只是给观众增加收视感觉。
而且在内容上,3D的东西并不是把原有的素材转成3D格式。肖永亮表示,3D播出安全也应该考虑,这个播出安全是对受众来说的,他们在观看这些节目时对身体和心理上的安全,任何元素超出标准之后就会有害。3D的视听也是这样。比如三维,三维没有研究很成熟时,人们观看时会感觉头晕眼花。
编排
科技探索类为首选
“有一些电视剧根据内容的要求拍成3D,看起来的效果还是不一样的,有一些题材和内容适合用3D来表现,要注意区分哪些风格可以用3D更好地表现。”肖永亮表示,上世纪中期就流行过立体电影,但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数字化的技术促成了技术的更便捷,效果更完美,更能被人的感官接受。《阿凡达》把全世界的人带到了共同的旅游胜地。
阚卫平的《真假美猴王》正在做剧本,已经有很多人想投资,“我考虑的是投资方是否对这个题材认可。现在有很多投资方很盲目,想自己搞个题材拍。我就告诉他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做3D的,要受剧情和动作的限制”。
在3net开播之时,人们似乎对中国开播3D频道充满期待,正如肖永亮所说,3D频道目前来看是很初步的测试性阶段,有一定难度。但是中国肯定会做,在这个领域里不能是空白。
中国可以借鉴3net的编排和题材选择。Discovery传播公司、索尼公司和IMAX公司三方合资电视网将提供全球最丰富的3D电视内容库,涵盖最适合3D电视的主题,包括自然历史、纪实、动作、探险、旅游、历史、超现实、生活、美食、音乐、电影、戏剧等。3net开播时,10集3D电视纪录片《奇景中国》首次运用全球领先的3D制作技术,以震撼性的立体画面呈现中国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用磅礴大气、美轮美奂的镜头记录了包括长城、九寨沟、黄山、张家界、西双版纳、桂林、上海和乌镇、敦煌、云南香格里拉和哈尔滨冰雪节等中国奇景,拍摄了诸如野生大象、莫高窟壁画、冰雪雕制作等难得一见的珍贵画面,为观众带去身临其境般的中国视觉之旅。在3net开播后,其晚间黄金档节目的编排中都为科普节目,分别为奇景中国(晚上8点)、深海奇观3D版(晚上9点)和被遗忘的星球(晚上10点)。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