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杨澜等7代表委员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对话杨澜等7代表委员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2011年03月14日 09:23   来源:人民日报   江山 姜泓冰 柳晓森 王汉超

    【阅读提示】

    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摘自“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对话人:

    金炳华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

    周汉民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

    张倩红委员(郑州大学副校长)

    孙 萍委员(中国京剧院演员)

    赵昌平委员(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

    杨 澜委员(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局主席)

    何星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正进入一个比任何时候都看重文化的时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也明确指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文化软实力的支撑,经济、军事等硬实力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认为,在“十二五”甚至更长的时间内,系统整合有价值的文化资源,提升软实力,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很重要。

    释放文化的力量

    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在更多地区播出中国电视节目,在全球推广国家形象片,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向世界敞开胸怀……这些让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一个历史悠久、发展迅速的当代中国。

    “全社会开始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作协副主席金炳华代表告诉记者,政府工作报告在文化建设这部分,起句就强调“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强调了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上海世博会取得成功,不仅因为创造了众多世界纪录,更因为体现了当代世界文化的多元融合,特别是一个有着深厚积淀的民族将自己生动地展示给了世界。”曾任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的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委员认为,“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前不久,中国形象宣传片在海外播出引发热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星亮委员认为,用人物代替国家建设成就作为形象片主体,是理念上的一大进步,传播方式也有重大突破。这些年,一方面我们主动拥抱世界,一方面世界也见证了我们创造的奇迹。有了硬实力的支撑,我们展现软实力也更加自信。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