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国纪录片的品牌意识

2014年05月15日 11:44    来源: 人民日报    

  作为中国纪录片行业最忠实的观察者、研究者和从业者,张同道每年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年度报告都备受国内外纪录片行业瞩目。2月底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纪录片年会上,他再次发布了2013年中国纪录片行业的最新数据和研究情况。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过程中,中国纪录片产业也正在经历一次重要的升级。

  记者:作为一位长年关注我国纪录片行业发展的学者,您怎么看待2013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情况?

  张同道:2013年可以称作中国纪录片的平台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纪录片在这一年重组资源、拓展平台,而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一系列动作都将影响到中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趋势。

  2013年10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被称作“升级版限娱令”。《通知》规定,上星综合频道每天6点至次日凌晨1点之间,至少要播出30分钟的国产纪录片。这个政策非常有力地拓展了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和发展平台,市场的需求将成为纪录片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此外,2013年7月17日,由央视纪录频道发起的中国纪录片制播联盟在郑州宣告成立, 11月11日“中国纪录片联播网”《纪录中国》栏目在几十家地面频道播出,这标志着中国纪录片行业从此进入联盟时代,对行业整体的提升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记者:2013年我国共生产纪录片约11000小时,其中自制纪录片约5000小时。可以说,中国纪录片产业已经由萌芽期进入高速发展期。您认为,目前的中国纪录片产业还存在哪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张同道:近年来,中国的纪录片专业频道公司化运作全面启动,民间力量迅猛崛起,市场化的制作体系正在形成,纪录片年生产规模超过15亿元,市场规模超过2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0%。

  但是,中国纪录片市场产能仍然严重不足,精品供不应求,供需矛盾非常突出。随着政策带来的播出平台增加,这一矛盾将在2014年加剧。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在于突破人才匮乏的瓶颈。当前,中国纪录片行业的运营人才、金融人才、营销人才和具有国际视野及执行力的项目负责人、项目制片人、制作人才等都非常短缺。

  此外,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程度也亟待提高。当前,中国纪录片的产业链非常不完整,以资本为核心的商业运作体系尚未形成,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广告。纪录片行业的品牌理念薄弱,品牌研发创新乏力,产品类型单一,这些都对产业的进一步升级造成了不良影响。

  记者:在我国,纪录片品牌意识的建立是相对滞后的。您认为品牌对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意义在哪里?

  张同道:过去我们拍一部好的纪录片,它可能只是一部好的作品,但是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个单个的作品,而是具有品牌价值的文化产品。品牌是一个联系和复制工业的模式,它是可以不断延展的文化产品,它充分体现了文化产业的创意,也就是说我们卖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卖的是一个创意,创意的价值比产品本身的价值还要高。

  一个好的品牌是可以复制的,由此产生的文化附加值也是巨大的,所以品牌传播是一种价值传播、文化传播,它更大的回报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品牌不是一个简单的创意,简单的选择,不是一次性解决的问题,而是可以连续操作的一种模式,它适用的是最多数人群的价值观。

  作品是创作概念,品牌是运营概念,品牌化运营就是以资金作为主要动力,以创意为核心价值,以产业为价值延展和利益实现的方式。所以,品牌化是纪录片取得更高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的重要途径。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鲲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