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肖鹰吁茅盾文学奖坚持宁缺毋滥 暂停十年

2011年04月18日 10:44   来源:辽宁日报   王研

    关键在于产生一个可以集体负责的评委会 

    “投票实名制”必将伤害评委个人的自尊心和表决自由

    根据修订后的《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工作将实行“实名制投票”。这一举动被视为茅盾文学奖的重要改革,对此,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主任胡平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实名制有利于增强评委的责任感,有利于增加评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同时,条例还规定“投票、计票在公证机构的监督下进行”、“各轮获选作品篇目向社会公布”。此外,还向网络文学打开了大门,对持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重点文学网站征集参评作品。

    对于“实名制投票”和“向网络文学开放”这两项举措,肖鹰并不看好。

    他表示,所谓向“网络文学”开放,鲁迅文学奖早有先例了,“按照作协的说法,‘投票实名制’的目的是要‘增加评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避免看不见的人情票’。茅盾文学奖要增加‘透明性’的‘实名制’,与诺贝尔奖的‘所有的评议和表决记录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原则是完全相反的。”肖鹰建议茅盾文学奖主办机构研究一下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机制,“由18个终身院士投票表决的‘不透明’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如何获得了国际公信力,成为世界最高文学奖,而且逾百年不衰?”

    肖鹰提出,如果评委本身就没有判断力,或者没有责任感和荣誉感,“实名制”不仅不能带来评奖水平的提升,反而为“无效评选”甚至“不端评选”提供了“公开的合法性”。

    他认为,“投票实名制”只对于一个缺少公信力的评委集体有意义,因此可以有限增加评选公信力;但是,它必将伤害评委个人的自尊心和表决自由。“这是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国际重大评奖均实行‘匿名投票表决’的原因。‘匿名表决’的原则是:在保证评委绝对投票自由的前提下,由评委会集体负责。茅盾文学奖真是无法组成一个可以集体负责的评委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茅盾文学奖的评奖质量不是丧失了基本保障吗?”

    茅盾文学奖的基本导向不应当是“迎合”,而应是“提升”

    谈起诺贝尔文学奖,肖鹰说,这个奖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未知的愿景,中国文学对它的憧憬应该不仅仅停留在获得它这个层面,更应该发现并学习它折射出的文学精神。“它在所有人心目中代表着当今世界对文学理想的坚守和追求,现代文学创作的标高。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茅盾文学奖,它要承担的是国家文学大奖的使命,因此,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准确定位在‘提升民族文学创作水平和倡导文学创作理想’,并在此定位上确立评奖原则。”因此,肖鹰认为,茅盾文学奖的基本导向不应当是“迎合”,而应是“提升”。

    “诺奖获奖作家的代表作有40%以上是在获奖前20年就出版了,间隔时间最长的是意大利作家乔祖埃·卡尔杜齐,他的代表作《青春诗》1850年出版,1906年获奖,中间隔了56年。诺奖真正成为现代世界最高文学奖,在评选条件上向作家终身开放,这是诺奖追求世界文学理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个条件对于作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鼓励作家把追求最高的文学理想实践为毕生的文学耕耘。”所以,肖鹰明确反对茅盾文学奖以4年为一评奖年度的做法。他说,这种评选办法鼓励的是急功近利,不符合文学接受和评选的规律。“文学不是商品,其标准不受年代、文化限制,需要更长远的时间来审视。 4年的限制,是不符合文学规律的。”

    最后,肖鹰再次提出,茅盾文学奖要成为民族文学标高,就要坚持宁缺毋滥,暂停十年。“这是一个关系民族文学理想的郑重承诺: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要创新民族文学的标高,提升民族文学的创新能力和全民文学素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