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天价文物背后的洗白链条 文物造假链调查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寻找天价文物背后的洗白链条 文物造假链调查

2011年09月14日 16:51   来源:新浪   龙灿

    到后来,就有一批人专门给他收货。谁家“挖”到了东西,都会第一时间找上门来。他成了整个淮北市最大的收货人。

    “但老丁并不知道,他高调的收货方式,立即成了制假者的目标。”业内人介绍,“老丁成了制假者最好的出货渠道。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知道老丁收了多少赝品。这种疯狂进货的方式,一直持续到2000年前后。”而丁仰振自己说,最初收的货,60%是赝品。

    丁仰振妻子则介绍,随着老丁的收藏越来越多,花钱也越来越厉害,像着魔一样,全家人就此不得安宁。老人反对,妻子反对,孩子反对,闹过离婚都没有用。丁仰振甚至丢下了建筑生意,一心扑进了收藏,“最困难的时候,家里连买菜的钱都没有。”他的妻子对记者说,还是她的妹妹,经常给她钱买菜。

    “正名”之旅

    2001年3月,丁仰振把自己多年收藏的1500余件古瓷器捐献给淮北市政府,并力主建设淮北市博物馆。这件事在圈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是丁仰振第一次以捐赠博物馆的方式,为自己的藏品寻找归宿。淮北市表彰了丁仰振,但仅仅在精神层面,丁仰振没有得到一分钱的经济补偿。

    随后,丁仰振与北京经济时报社和中国益民文化基金进行合作,将藏品在北京进行展出。当时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站长李广宁出面挑选了一批文物送到北京,5名专家对文物进行甄选后展览。2年后,展览结束,双方洽谈该批文物中140件文物的收藏事宜。

    在与经济时报社和中国益民文化建设基金会谈合作的时候,2004年1月,丁仰振请了5名资深专家对这批文物进行了鉴定。他们分别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莉英、河北省知名古陶瓷鉴定专家穆青、国家博物馆(微博)研究员李知宴、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站长李广宁,还有一位李姓专家。5名专家除了对两件藏品提出了一致的否定意见外,对别的藏品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由5名专家签名的鉴定意见书称:“这批文物真品率高,烧造地域广阔,文物品位高。其对我国古陶瓷研究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值得认真收藏、保管、研究和展示。”

    这次鉴定的意见,也作为部分藏品已经鉴定的依据之一,一年后被丁仰振提供给了南宋官窑博物馆作为辅助证据。

    尽管有了鉴定意见,但双方没能就具体的合作达成一致,这批文物归还丁仰振。但让丁仰振至今有些遗憾的是,数十件文物下落不明,其中很多都是他收藏多年的精品。

    丁仰振说,文物失踪事件以合作方的一位杜姓负责人赔偿50万元了事。

    就在丁仰振四处为自己的藏品寻找出路的时候,位于杭州西湖边的南宋官窑博物馆谋划多年的第二期扩建工程正式启动。根据当时的政府文件显示,这是西湖区管委会整体提升西湖文化品位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扩建成功后,南宋官窑博物馆现有的藏品不足,面向社会征集珍贵文物用于充实馆藏。当地一家媒体还以新闻的形式向全球发出了“文物征集令”。于是,为藏品寻找出路的丁仰振和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一拍即合。

    登堂入室

    2005年秋,南宋官窑博物馆召集了南京博物院的著名瓷器专家,有“张青花”之称的张浦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伯谦、扬州文物培训中心主任朱戟、故宫博物院瓷器专家冯小琦赶赴淮北,从学术程序上对丁仰振的共计584件文物进行了认证。

    在壶王风波爆发后,当年的鉴定者之一朱戟称,鉴定开始前,他给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冯小琦通了气。大意是,张浦生老师和朱伯谦老师都是前辈,我们(他和冯小琦)多听老人的意见。也就是这个“通气”,日后被业内指为鉴定潜规则之一——默契。

    现场的鉴定录像显示,专家们惊叹“壶王”独一无二。而在此之前,丁仰振把另一个完整的“壶王”送往北京某鉴定公司进行了仪器检测,得到了系赝品的鉴定结论。

    张浦生、朱伯谦和朱戟三人一致认定,“壶王”为难得的珍品,建议推一级品。如今,朱伯谦已过世,张浦生远在海外,而冯小琦没有签名,她说当时只是看一下,事后也没人要求她签名。

    另一名签字的朱戟则承认当时专家有不同意见,他也知道老丁家还有一个“壶王”,但他坚决否认自己收取了丁仰振半个破损“壶王”的说法。

    当时负责征集该批文物的杭州官窑博物馆前任馆长张振常说,馆方不知道老丁手上还有一个壶王,他们严格按照专家的意见征集文物。

    根据惯例,征集文物,征集方会以奖励的方式对藏家进行部分补偿。当时谈判的价格是1500万,由政府拨专款进行奖励。作为征集到600多件文物的馆方也觉得这个钱不多,如果按拍卖行的货币价值,甚至不足一件藏品的价格。

    经过谈判,2005年7月,杭州市政府以“杭政函(2005)127号文件”的形式,确定对丁仰振捐赠611件文物进行表彰,并决定奖励丁仰振现金1500万。

    在此次文物捐赠的运作过程中,整个文物圈内已经引起了巨大争议。2006年秋,在浙江德清窑考古发掘会议上,与会专家在私下的交流中就此进行了讨论。应邀参加会议的杨静荣说,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站长李广宁当时就讲,杭州官窑博物馆真有钱,花1000多万在淮北征集藏品,对安徽农民的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杨静荣回忆,李广宁说这个事情的时候,一群专家都在笑。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与会专家会后专门参观了博物院,并对此提出了若干问题。杨静荣描述,该台北专家看到这个壶王的时候,特意问了是否系出土,当得到否定回答时,该专家很吃惊。

    也就是在那次参观中,杨静荣对陪同参观的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的人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的说法是,对方的脸色都变了。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些引起争议的藏品,依然在馆内公开展出。

    2006年9月,丁仰振再次捐出66件,总数达到了650件。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则在三年内,分三次每次500万,将总计1500万打入了丁仰振的账户。

    针对赝品风波,南宋官窑博物馆邓禾颖馆长指称,该馆2005年包括“壶王”在内的这批六百余件文物征集工作,程序是规范的,操作是严谨的,那些质疑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言。邓禾颖说,他们报请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对这批征集文物再次进行鉴定。

    再次鉴定何时进行?鉴定结果如何做到权威?这注定又将引发无数的疑问。Vista看天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