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壶王"被质疑赝品 当年鉴定专家"有话要说"

2011年08月23日 09:57   来源:新华报业网   王宏伟

 

“长沙窑人物贴塑大执壶”局部。新华社发

 

 

8月20日,一名小女孩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参观“长沙窑大执壶”。 新华社发

 

    近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公开质疑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馆藏“长沙窑人物贴塑大执壶”和“磁州窑白地黑花鼓”为赝品,其中大执壶是该馆引以为豪的“壶王”,此一消息引起媒体广泛关注。记者昨天采访了当年四位鉴定专家中的其中两位——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和扬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戢,欲了解当初对“壶王”鉴定的来龙去脉。

    杨静荣认为“壶王”是上世纪90年代的仿品。理由有两点:一是窑址里没出过类似器物;二是壶里盛满酒或水,提起来时壶把承受不住如此大重量。其实提出质疑的不止杨静荣一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称,自从2005年“壶王”征集来之后,全国各地专家就不停有人怀疑其为赝品,博物馆在2007年才补办了鉴定手续。

    昨天,记者辗转联系到了现居澳大利亚的张浦生,他坚称“壶王”是难得的珍品,认为唐代做出这么大的器型不成问题。在这件“壶王”之前,有一件类似的长沙窑文物被推荐给湖南博物馆收藏,可惜在运输路上意外受损。在新加坡近海发现的唐代沉船上,也发现了相似的长沙窑瓷器,在印尼海域的一艘沉船上,6万件文物中有5万件是长沙窑瓷器,可见唐代中晚期长沙窑的兴盛。他表示,对文物鉴定的质疑很正常,但杨静荣的质疑还不够专业。他称自己当初在复旦大学教瓷器鉴定时,杨静荣还只是他的学生。张浦生说,“当年的鉴定靠专家的眼力,现在也可以采用科学仪器进行热释光和化学元素方面的检测,眼学和科学相结合,结果会更有说服力。”

    朱戢在接受采访时详细讲述了当时鉴选文物的过程。2005年,四位专家接受博物馆邀请,赴淮北藏家丁仰振处鉴选文物。丁搞建筑发家,热衷收藏,藏品中赝品不少,四位专家共鉴选出400余件真品,博物馆工作人员对每一件文物的鉴选意见都作了记录,如果意见不一致就写“存疑”。他回忆说:“这件‘壶王’一拿出来,张浦生就脱口而出‘好,精品’,当时我们四人一致认为是真品而非赝品。”不过当时博物馆并未要求当场出具意见,2007年,张浦生和他均在杭州讲课,博物馆邀请两人一起在文物清单上出具鉴定意见,当时清单上已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伯谦(已故)的签名。

    对杨静荣质疑的两条理由,朱戢进行了反驳。他称上世纪80年代,他陪张浦生去过长沙窑窑址,瓷器底部超过20厘米的大型器物并不鲜见,30多年前,扬州唐城遗址出土过一件黄釉褐绿彩云纹罐,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当时也被称作“长沙窑王”,后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扬州双博馆一件镇馆之宝。而把手和系偏小,在唐代各地的窑口很常见。长沙窑很多销往波斯等中亚地区,所以罐身贴塑常用胡人形象,这些壶一般用来盛装葡萄酒,搬运时往往捧在胸前或顶在头上,壶把并不受太大的力,主要起装饰作用。他称,央视采访他时,对采访的内容进行了“移花接木”,让观众觉得他也怀疑鉴定结果,实际上他仍认为“壶王”是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

    面对质疑,南宋官窑博物馆已向上级部门提请对“壶王”作重新鉴定。虽然现在谈是否赝品为时尚早,但博物馆方面征集这批文物仍涉嫌违规。一位文物专家称,根据《文物法》相关规定,地下、水下文物都归国家所有,不允许私人买卖,南宋官窑博物馆征集的这批文物,如果真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出土的瓷器,那么它本应属于国家所有,杭州方面称其为捐赠,另一方面又给捐赠人1500万元高额奖励,显得太像一桩买卖。2005年征集这批文物,至2007年才补办鉴定手续,当初参与鉴定但并未出具鉴定意见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小琦接受采访时称,博物馆并未要求其出具鉴定意见,而按业内常规,所有鉴定专家都应出具意见,并且实行一票否决制,显然,博物馆方面操作程序也不够规范。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