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入强大文化力量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2010文化发展论坛发言摘要(三)
2010年12月17日 10:2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让文化传播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

    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 崔建飞

    信息技术对文化和文化传播的强大推动,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信息技术因其传输的快捷性、传播的广泛性、复制的无限性和保存的永久性,而具有大众性的品格。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是面向大众、面向基层尤其是面向广大农村的,因此,文化传播就更应该借助信息技术的翅膀,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让广大城乡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先进和优秀的文化,接触到只有走进城市电影院、图书馆、美术馆才能欣赏到的文化作品。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消除数字鸿沟、全体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需要。

    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大惠民工程主要有: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

    全国文化共享工程于2002年4月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它依托我国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大院)组织系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工程网络体系,以互联网、卫星、移动存储、镜像、光盘、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截至2009年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量已达到92.27TB,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县级支中心达到2814个,乡镇基层服务点达到15221个,合作共建村级基层服务点达到75万个。

    共享工程的另一种服务终端是电脑。在互联网接通的基层点,村民们可以免费上网;在互联网不通的地方,则通过卫星把国家中心传输的资源下载到服务器里,供村民观看。山东泰安市岱岳区大陡山村村民夏百嘉这样谈他的经历:“我2002年内退后回到家乡大陡山村,先是养鸡,由于‘非典’影响,我创业之初的6万元都赔光了。村里看我困难,动员我养牛。我来到村里共享工程文化站点,管理员帮我从网上选了荷斯坦杂交奶牛。到2005年,我所养的奶牛平均每头产奶45斤左右。到2007年,我一年的纯利润超过了18万元。”

    兴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主要是为了消除数字文化鸿沟,保障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然而,仅仅有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是不够的,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在内,也仍然是不够的。它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持与努力,它期待常态化的体制机制的保障。虽然今天由于种种原因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还很大,但信息技术毕竟为我们带来了希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的时期已经到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