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不容小觑的小片导演
这两年台湾电影绝处逢生,造就了一股新气象,不啻华语电影绽放的一朵奇葩,也无形之中给大陆电影带来影响。但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仍是未知数。正如林书宇所言,可能在新意和原创性上,会给大陆电影一些启发,会让更多的小成本电影看到希望。但他也悲观地表示,或许在大陆那些大导演眼里,自己这批人就是一群拍小片的导演,根本不会对大局产生丝毫影响。
但这批台湾年轻导演的确是一批不容小觑的“小片导演”,他们展现的创新和传承能力值得大陆电影人深思。台湾电影一直以来的人文写实、青春成长和本土文化三大母题,在这些年轻导演的作品中都得到了突出表现。他们的电影表面上是对上一代导演侯孝贤、杨德昌等人的反叛,注重商业观赏性,从而把台湾观众重新拉回影院。但在骨子里,他们并没有丢掉自身的传统,而是创造性地继承了台湾电影的核心母题。
台湾电影向来看重人文内涵,不要说此前的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李安4位艺术片大师,即便是如今的青年导演群体,所拍摄的商业片也不同于那种彻底的娱乐片。他们的电影总是带着文艺气息,节奏也并不快,在当下的华语电影中是独树一帜的。这种电影照样赢得了观众和口碑,对于目前烂片层出不穷的大陆电影市场,无疑是一种警醒。低成本、接地气的影片,也照样有市场,并不需要一窝蜂去拍商业大片。
相对于大陆和香港导演,台湾导演似乎显得比较保守。香港导演扎堆“北上”,对华语电影的融合自是好事,但也带来不少弊病。他们急功近利的商业态度过于明显,疯狂复制自己过去的作品,结果也败坏了大陆电影在观众中的口碑。今年上映的多部古装大片就是典型代表,基本是由香港导演执导,但品质可谓一蟹不如一蟹。商业目的太赤裸,对艺术创作只能是一件坏事。
而大陆导演呢,一头扎进商业市场的怀抱,日益远离艺术性。即便曾经是艺术片导演,现在开口闭口之间也只有票房,好像患上了人格分裂症。自己缺少坚守的立场,却用时代的变化来给自己做借口。比如张艺谋可以轻易为市场华丽转身,而侯孝贤就不会这么做。大陆导演的这种急剧转变,说得好听一点是识时务,说的难听一点,就是随波逐流。
台湾导演相对保守的立场,反而有利于保存自身的文化传统。事实上,台湾导演不同代际之间相互支持,也是大陆电影界所缺失的。近两年记者就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见过侯孝贤带领台湾年轻导演来北京交流,扶持后辈可谓不遗余力,积极促进两岸华语电影人的交流。李安在扬名国际之后,也曾推出“推手工程”,培养年轻导演。试问,大陆大导演谁曾有过如此举措?
惟其勇于创新,台湾电影才焕发生机,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惟其保守倾向,台湾电影才拥有清晰的传承。看似相反的两面,在台湾年轻导演那里,结合得恰到好处,因此也就留住了台湾电影的根与魂。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