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导演注重与观众交流
“随便抓住一个台湾导演,让他们讲自己的辛酸史,都能讲得很精彩。”魏德圣如是说。在《海角七号》成功前,他曾是一个倒霉、失意的青年,为了拍这部电影,他向亲戚借款,甚至把房子抵押出去。“拍第一部长片前,其实我们都在电影圈撑了很久了!”《九降风》的导演林书宇也说:“投资商看到《海角七号》的市场成功,才信任我们这批年轻导演,也给我们拍片的机会。”
他们的影片获得本土票房成功并非偶然。魏德圣、林书宇等人都属于70后或80后,他们的影片能受到台湾观众的欢迎,跟彼此相似的成长背景是分不开的。“我们的教育背景、审美观和品味都差不多,都喜欢漫画、电子音乐,拍摄的都是年轻人容易接受的台湾故事。”林书宇说,这批导演与年轻观众的交流没有隔阂。
上一代导演如侯孝贤、杨德昌等人,拍电影主要表达自我的观点,极少考虑观众和票房。这批青年导演与之截然不同,更注重跟观众直接交流。“年轻导演很在乎观众,每一场放映都跑到影院和观众交流,有时一跑就是几个星期,几乎住在影院里。”影评人蒋勇介绍,面对观众的不断质问和挑战,他们被迫审视自己,拍出观众想看的东西。这些年轻导演摆脱了上一代走影展拿奖的路线,很少拍纯艺术片,更愿为观众拍摄有好看故事的电影。
“他们有意识地在电影里加入一些类型片的商业元素,增加通俗娱乐性,讲究故事的完整性。”赵卫防举例说,如《艋舺》加入黑帮片的元素,《那些年》加入青春爱情片的元素,《赛德克·巴莱》加入历史战争片的元素,让观众更喜欢看。而过去侯孝贤、杨德昌的电影,风格过于个人化,叙事有意碎片化、散文化,拒绝商业类型,根本不顾所谓商业意识。
对于两代导演气质上的区别,林书宇认为,“上一代导演的爆发期跟自身所处的年代有关系,外部环境的限制很多,需要通过电影来反抗。我们这个年代的环境没那么多限制,不需要特别反抗什么。”换句话说,侯孝贤、杨德昌等上一代导演需要反抗政治束缚,而今时过境迁,年轻导演更需要适应的是商业大环境,电影也需要有商业元素。
蒋勇认为,其实大陆电影导演也经历过类似的转变。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张艺谋、陈凯歌等人因受到电影市场和好莱坞大片的冲击,转型拍摄商业片。只是台湾导演的转型经历了两代人,更加缓慢,也更加艰难。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