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崛起年青一代 "小清新"取代"沉重悲情"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台湾电影崛起年青一代 "小清新"取代"沉重悲情"

2011年12月01日 10:14   来源:北京日报   周南焱

 

《鸡排英雄》海报



    “小清新”取代“沉重悲情”

    今年最火爆的《那些年》,其实故事格局很小,讲述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的痴心,但把青春萌动中那些隐晦的情感意识坦荡地展现出来,也击中了台湾观众心底的那些记忆。该片在香港依然热映,显然与香港观众也是一拍即合。“青春片容易接地气,跟观众的距离拉得很近。《那些年》里面有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蒋勇说。

    事实上,《海角七号》、《艋舺》、《九降风》都是青春题材,这些电影以清新、唯美的风格为观众所喜爱。“我们的投资不高,在低成本的情况下,拍青春题材仍算是类型片,观众比较容易接受。”据林书宇介绍,当初自己拍《九降风》的投资只有300万元人民币,演员找的也是新人,拍其他题材就很难。而台湾观众群主要是学生,青春题材对他们比较有吸引力。

    赵卫防指出,青春题材本来就是台湾电影的一个母题,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都是青春成长题材。但这些电影强调个人经验的表达,往往显得压抑和悲情。而魏德圣、九把刀等年轻导演的作品,虽然延续了青春题材的传统,但不再悲情,反而显得很温情。这些影片充满青春气息,轻松、积极,更符合当下年轻观众的胃口。

    拍过青春片《盛夏光年》的导演陈正道也偏爱这类题材。在他看来,台湾年轻导演拍青春题材并非跟风,而是跟亲身经历有关。“年轻导演讲述离自己不远的青春故事,容易讲得好,《盛夏光年》其实就和我的大学生活有关。”陈正道说,跟上一代导演的残酷青春经历不同,自己这一代的青春回忆,美好的部分比较多。而这种较为温情的青春片,即便是今天的90后观众,也能够感同身受。用九把刀的话说,“谁也躲不开青春那场雨!”

    正是在青春题材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这些年来,台湾年轻导演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去开辟商业类型片。蒋勇表示,由于台湾市场比较小,适合以小投资的电影闯开市场。相比之下,大陆电影市场广阔,当初张艺谋、陈凯歌等人就靠拍商业大片来吸引观众,但结果却形成了如今大片垄断市场、中小影片式微的局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