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峰:我国文化内容产业结构存在很大问题

2011年11月10日 09: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张翔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0日讯(记者 张翔)11月9日下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做客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解读了文化内容产业的含义和中国文化内容产业面临的问题。<<点击进入访谈专题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少峰做客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  王耀峰/摄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少峰做客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  王耀峰/摄


    文化内容产业存在娱乐化趋势 

    陈少峰表示,我国的文化产业实际上涵盖了三个大部分,第一是内容产业,第二是传媒和平台产业,第三是衍生产品和文化制造业。他解释说,内容产业包括新闻、娱乐、设计等等,也就是精神产品这部分。而内容是需要经过某个东西来传播的,我们叫媒介,或者叫媒体。现在传播还要加上一个叫平台。所以第二部分叫传媒与平台。第三部分,就是把内容做成衍生产品,比如说我们知道卡通的形象,可以把它授权做玩具,或者做文具等等,变成了一个产业链。这就是内容、传媒和衍生的产品。而国外则把第一部分就叫内容产业,换句话说内容最重要,因此国外有一句话叫“内容为王”,就是只要有好的内容,这个产业就能做大。

    陈少峰表示,从产业链的角度说,内容是上游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衍生产品是最下游的部分。从内容的构成来说,整个内容的构成包括音乐,新闻出版,娱乐等等,目前娱乐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新闻的比重越来越小。因为新闻在现在的市场需求中占比在下降,而且无偿提供的新闻越来越多,所以内容产业有一个趋势,叫娱乐化趋势。 

    内容产业遭遇中小企业瓶颈

    陈少峰表示,内容产业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内容产业遇到了一个比较大的一个瓶颈:


    首先我国制作内容的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而做平台和传媒的,是比较有钱的企业。有钱的不做内容,没钱的做内容,这就对我们国家的内容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基本上都是小制作,因为没有资金。不仅是小制作,还可能缺乏品牌,缺乏延续性,没办法把它做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我们现在看到大制作的商业电影,也就是所谓电影的商业片,但最大的投入也就是好莱坞的十分之一,这样一看,就知道我们的电影就很难走向国际。所以我们现在对内容产业怎么样做好,不仅是在国内是我们发展文化的一个最核心的部分,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讲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功夫熊猫的成功在于“无中生有”

    《功夫熊猫》这部好莱坞的包含丰富中国元素的电影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功夫熊猫2》的内地票房达到6亿元。

    对此陈少峰表示,《功夫熊猫》看起来用的都是中国元素,但是它遵循的是好莱坞制作内容的一种规律。他们有经验,能够把一个故事讲得很吸引人,不管这个故事是哪个国家的素材,他都可以把它上升到好莱坞那样的制作流水线,或者一种生产方式。所以实际上我们在讲文化内容产业的时候,所谓的文化,就是“无中生有”。具体说来,不是说是指什么都没有,而是指把吸收的各种各样元素综合在一起,去创造出一个新的东西来,这叫做“无中生有”。《功夫熊猫》所有的东西都是无中生有了,表面上看它跟我们的熊猫是很密切的关系,实际上一点都没关系,它只是借助了这个熊猫的元素。 

    发展文化内容产业要有好企业

    陈少峰认为,发展内容产业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企业,通过企业来整合人才,还必须要有好的机制,比如有市场——文化市场。这次十七届六中全会,谈到通过市场来配制文化资源,发挥市场的机制作用,我们以前在这方面缺乏市场的平台和机制,以前主要是事业单位在做文化。现在放开了,以后需要竞争和激励。企业才是主体,企业是配制资源和整合资源的主体,企业需要人才,需要政策的支持等等。目前中国还需要文化企业家,这种企业家和我们平常意义上的一些文化公司去做一些文化项目,是不一样的。企业家要把无形资产做出来,要把品牌做出来,要把自己的能力做出来,积累出来,这是做大做强文化企业最关键的一个因素。

    文化企业主要以内容为主,提供内容产品是最重要的。尽管做传媒和平台也很重要,但是做内容的应该是排在最前面的。


    我国文化内容产业结构存在很大问题 

    陈少峰认为在文化内容产业的三方面中,我国的文化制造业存在着问题。他表示,我国的第三部分主要就是纯粹的文化制造业,比如说玩具、印刷、数字娱乐设备、工艺美术品等,文化含量不够高,以物质消费为主。素材或者是材料使用的物质资源比较多,这样一种文化制造业,在我们国家大概占到70%的比重,这就说明我们产业结构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真正好的产业结构应该是内容和传媒,就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占的比重比较大,第三部分占30%左右,这样是合理的一个产业布局。在产业布局方面,我们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 

    陈少峰表示,另外从内容的产业角度来说,我们现在大制作、大品牌、大企业缺乏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品牌和企业,我们现在能够走出去的东西都是影响比较小的,而且很多都是小企业在做。 

   特色太浓不利于文化产品“走出去”

    我们经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陈少峰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举例说,台湾的歌手到内地来发展的时候,都不是因为唱闽南歌而很出名的,他唱的是国语歌,唱的中华特色的文化,如果本地特色占的比重太大的话,很可能别人欣赏不了,比如用四川话,粤语讲笑话,就只能在本地市场才行。  

    所以陈少峰认为原汁原味的特色,在我国文化产业当中所占的地位其实不是特别高,反过来说,我们如果要做好这个内容产业,在做好吸引人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融入一些地方特色,或者本地特色,或者叫民族文化的元素,这个是比较正确的做法。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