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证券化":收藏变"炒股" 是投资还是投机?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艺术品"证券化":收藏变"炒股" 是投资还是投机?

2011年03月30日 10:02   来源:光明日报   张玉梅 温源
    【收藏变“炒股”,是投资还是投机?】

    观复博物馆馆长、收藏家马未都:艺术品证券化,与收藏无关!这种艺术品投资交易模式,不是收藏,更类似资金博弈,看是否有后来人在更高的价位接盘。这种交易模式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设计的框架是不完整的,好比体育竞赛,科学的游戏规则应是既要有限制又让人发挥。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呈蓬勃发展的态势,其背后隐藏的危机令人担忧,只有大起而无大落,好比平时很少得病的人,反而容易被病毒一举打倒。在艺术品市场一片火热的时候发展这种金融模式,也许不是最佳时机。他说,日本艺术品市场经历过惨烈的暴跌,涨跌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很有借鉴和警示意义。

    从目前天津交易上市的品种价格表现来看,要么涨停、要么跌停,这种极端的价格走势让市场充满了投机色彩。这就产生一个问题:艺术品份额是否等同于艺术品收藏,还是作为一种金融工具以艺术品价格作为标的的合约?

    荣宝斋下属荣宝拍卖公司总经理刘尚勇:我分析了两个市场交易模式的不同,画廊和拍卖公司的交易基本上是现货交易,也就是画本身,现货交易所对应的是艺术品现时的价值,这里是时间的“时”,就是说这个时期、这个时间段的价值。份额化交易对应的是艺术品的虚拟价值,若将虚拟价值跟艺术品的本身价格做简单的比对,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误解。天津文交所的交易模式中人们交易的并不是这张画本身,而是对这张画增值预期的投机——而这两只“疯狂”上涨的股票则已经表现出过度透支增值情况。“我们不能否认艺术品可能还会长期增值,但是过度透支了行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可能透支了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行情。”

    艺术品份额交易能否让艺术家真正受益?是否有利于艺术品的创作、欣赏和传承?

    一位不愿具名的画家:绘画这种艺术创作,不是靠着资金投入就可以增加产量,提升品质的。这场艺术品份额交易的投机风潮,不论起、落,都与艺术无关。与之有关的,只是收藏者、投资者、投机者之间的财富转移。而疯涨的交易价格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艺术家的浮躁情绪。

    目前很多艺术品动辄上百万甚至上亿元,这让不少人望而生畏。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无疑降低了艺术品的投资门槛,但原本专业、小众的收藏市场变成金融化、大众化的投资市场,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呢?

    “这个市场我并没有仔细研究,但钱多货少,必涨无疑。”参与天津文交所艺术品份额交易的一位投资者告诉记者,他此前并没有做过艺术品投资,对上市艺术品的画家也没有什么了解,但有过多年证券交易经验的他打了个比方:一桶水往一个碗里装,不溢出才怪——一只盘子极小的股票,在股票化的交易模式下面,份额价格更容易被操纵,付出代价的一般是最后的接盘者。

    重要的一点是,艺术品证券化交易这种创新方式的目标是什么?是为拓宽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渠道,还是推动更多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事业?抑或仅仅是为创新而创新?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如果艺术品被证券化之后,作用仅仅是提供了更多市场交易的产品,供买卖双方进行交易,而对艺术品本身的收藏和保护并不会带来更多帮助;在较多情况下,对利用资本市场壮大文化产业的直接效应也不明显。这样的交易方式无疑会助涨艺术品的投机、炒作之风,对产业健康发展是不利的。“艺术品的版权归属,是作者本人还是交易所?艺术品份额化后,是不是持有50%以上股份的投资者就拥有了控制权?这些问题都未给出清晰的答案。现在看来,创新此类交易方式也可能仅仅是出于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眼球、扩大交易量等商业利益的考虑。”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中心主任赵力:现在很多人进入艺术品交易市场,更多是为了获利,那么就必须谨慎,有足够的风险意识。

    “艺术品可以投资,但如果在投机的路上走得太远,或迟或早必将引发祸患。”马未都此言并非危言耸听。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