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转战产业链上下游
以电影为例,杨军表示,中国元素逐渐被国外终端市场,包括院线、观众、电视台和版权经营部门都产生兴趣。有海外背景的基金在获得更多中国电影版权的同时在国外推广经营和深度开发。
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参与上游的投资,致使好的资源、剧本、导演都被争夺,这个领域对投资人门槛来说就越来越高,但是电影的投资可以分段分环节,有很多初期的资金更能理解制片这一环节,还有一些有经验的或者规范性更强的资金更青睐发行和版权领域。杨军表示,它就规避了上游的风险,进入到发行和版权这个层面进行基金的操作,这和上游的制片会有明显的不同。从投资理念上来讲,上游的制片一定等到有发行、院线之后才能收回投资,一般情况下是两年时间,而且下游环节上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有审批、后期、发行、票房。在任何环节出现纠纷或者不被通过,资金风险就比较高,所以从上游制作环节投资要能忍受更高的风险。然而在发行和版权上进行投资,下游市场的接受程度和海外市场的认可程度以及可能的票房,都在上一环节变得清晰。
而记者了解到,在文化产业其他领域,基金的身影也日趋活跃,而且突破了以往关注上游内容生产领域,都奔忙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倪正东指出,就电影产业而言,有几个基金等投资行为值得关注的方向,一是院线市场尤其是针对二三线城市的院线市场;二是影视器材制作公司;三是处于第二阵营且处于上升期的影视制作、发行公司;四是影视专业人员培训机构。
华盛弘艺影视投资公司董事长于波近期奔忙于筹建北京首只演出基金。于波说,现在的文化公司对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缺乏专业力量的支持,很多公司不具备这种管理实力,这就需要产业基金的协助。比如演出行业,基本现状是各干各的,依靠自身积累滚动,基金这件事情需要有人挑个头。
就基金未来的操作方向,于波表示,比如电影,除了投资电影公司以外,可以对其发行、院线及衍生品环节投资,整合产业链资源使效益最大化。演出产业做大也要借助产业链的上下游力量,希望能对整个演出市场及海外资源进行整合,达到边际成本最小化和边际效益最大化。
迄今他已经向三家集团发出基金邀约,包括北青集团、国家大剧院。北青集团和国家大剧院都表示有出资意愿,或者作为该演出基金的紧密联盟体。他所邀约的这些集团,北青集团拥有演出项目制作经验,国家大剧院拥有剧场终端优势。
基金紧随政策“起舞”
2009年时中国的银幕数仅4000多块,其中只有1000多块是商业化运营,而美国有4万块,美国占领了全球1/3的电影市场,而中国还不到1%。这个数字很明显地说明我国电影产业同美国的差距。我国常年电影消费观众也只有4000万人次,虽在2010年有所突破,差不多接近1个亿,实际上人均电影消费水平非常低。有数据显示,去年,美国4万块银幕制造了96亿美元的电影票房,韩国全部人口只有4600万,却创造了80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日本1亿人口,却有250亿元人民币的票房。
相关专家指出,2011年,中国的银幕数虽然将超过6200块,仅次于美国和印度,居世界第三。但是相关产业政策依旧还是初级阶段。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是101亿元,这个数字吸纳的资金是有限的,而且院线市场还不够大,银幕还不够多。所以即使有很多资金想进来,但是无法达到它的投资收益率。”杨军表示。
虽然文化基金已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但比起实体经济领域,它的规模仍显弱小。王国伟把现在电影产业面临的问题归结到产业“盘子还小”。一个石油、能源方面的投资额度可能是几百亿元、上千亿元,产业就可能花费几千万元去组织一个分析机构、一个投资团队去研究投资方案。但是整个电影界的投资是比较少的,一年投资电影的数额大概只有几十亿元,落到基金上的就更少了,这么小的量对于一个基金来讲,大基金不会派出一流的专业人才、分出一个管理团队去研究这些芝麻小事。而且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比方说完工担保制度,再有就是国际发行体系的建立,现在国内的片子不容易发行到国外,而且中国电影在全球的票房占有率是很低的。
据悉,我国电影产业的资金超过90%是自有资金,7%来源于政府投入,而社会资金投入仅占2%。长期与文化产业打交道的杨军则表示,国家应该尽快细化电影产业配套政策。我们的政策没有在每个领域上有更细的配套性政策,比如说制作环节,投资量达到一定额度之后,应该有资金产生利益之后的税收减免政策或者补贴。在欧洲和美国电影市场会有不同类型的政府补贴、收税杠杆和地方性公益性资金做配套,它在整个电影的流程上会有很多资金配合完成,在美国政府对电影的补贴上也很明确,每一部电影会争取各种资金的配套来完成整个链条的制作过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