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都"低碳"吗?软性"社会污染"不容忽视

2010年12月22日 10: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郭人旗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是国内最早研究文化产业的专家之一,多次参与中央和地方文化产业项目规划,他也是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后,在国内最早提出低碳文化产业概念的学者之一。在他看来,文化产业具有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行业特性,是低碳经济的天然载体。但不久前的一次考察经历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低碳文化产业”的概念。他在中部一个省份考察钧瓷生产,那里的情景让他颇为吃惊,“家家点火,户户冒烟,满大街都是钧瓷。”胡惠林说,这样的文化产业生产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不仅不低碳,反而相当地高碳。由此,胡惠林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文化产业属于低碳经济范畴,但是文化产业也有低碳和高碳之分,也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文化产业在扭转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自身也有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

  演出行业“低碳”了吗

  今年9月,北京长安大戏院率先在剧场演出中采用绿色照明设备LED灯,以取代此前国内演出普遍采用的高耗能的电脑灯,被媒体称为开启了低碳演出的先河。胡惠林对这种演出模式十分欣赏,他引用相关媒体的报道说,文化产业在演出场所的高耗能是普遍存在的,而改用LED灯这样一项改革,就能使北京市全年节能2000多万度,“如果把这些能量换算成碳排放的话是十分惊人的。”不过,胡惠林表示,对于其他绝大多数尚未采取节能措施的文化娱乐场所来说,音响、灯光等高耗能的现象仍旧十分严重。“这说明,文化产业在低碳经济的时代下也有高碳发展的问题。”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少峰认为,照明方面的节能只是演出低碳的一个方面,其他诸如演出使用材料和设备也存在着高碳的问题。针对一些院团各自为战,乐队、舞蹈队、舞美队以及服装和器材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现象,他表示,通过中介商租赁设备的方式是避免成本浪费的一种方法。

  专家指出,除了诸如灯光、音响等演出设备的高耗能现象外,资源浪费也是演出行业的突出现象。诸如演唱会扎堆、无序竞争,地方政府公款追星,大型实景演出盲目跟风,一窝蜂地举办文化节和音乐节等,都是演出行业亟待解决的高碳问题。

  对于低碳演出的前景,胡惠林认为,与普通设备相比,绿色节能环保型的设备造价要高得多,这意味着演出商要因此付出更高的设备成本。“这会限制他们的积极性。”对此,他表示,国家相应的激励政策应及时跟上,如通过提供补贴等措施,提高演出商采用节能环保设备的积极性。

  提升技术含量避免资源浪费

  “如今,一些地方盲目上马文化产业园区、主题文化公园项目,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绝大多数却是亏损的,不仅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而且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胡惠林说,这种产业开发行为是明显的高碳发展模式。此外,他认为,各地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大量消耗人文、自然资源的现象也十分突出,比如影视剧组在拍摄影片时对当地历史文物建筑和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

  “文化产业虽然是低碳产业,但某些领域同样存在耗能大、环境污染等问题,比如包装装潢业、工艺品制造业等。”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锋说,“此外,一些文化产品在消费后如不加以科学合理的回收,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陈少峰认为,就内容生产而言,文化产业整体还是低碳的,文化产业的高碳现象主要体现在文化制造业这一块。“要改变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造业思维’,需要通过自主创新和提升技术含量来降低能耗。”陈少峰说。

  软性“社会污染”亦不容忽视

  一般来说,文化产业的高碳污染,是指诸如传统印刷、高碳演出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性污染。“文化产业是内容生产产业,关乎社会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对社会文化环境和人们精神生活的污染领域也不容忽视。”胡惠林表示,诸如“三俗”、黄色淫秽物品等都是文化产业的高污染表现。“占用了大量的文化资源,生产出来的却是严重污染社会文化环境和毒害人们身心健康的文化垃圾。”胡惠林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应有公共责任感,要向社会提供内容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

  胡惠林介绍,在打击淫秽色情内容方面,很多国家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如美国有《广播电视反低俗内容强制法》、《净化广播电视内容执行法案》等。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建构还显得不足,一些不健康、不正常的文化产品便会乘虚而入,危害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精神生活。

  不过,齐勇锋并不赞同将此类污染划入文化产业的高碳范畴。他认为,对文化产业的高碳现象要有一个界限,不能忽视但也不能夸大,文化产业从其核心生产方式上说还是低碳的,只是相关的一些行业存在高碳现象。文化产业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出现一些高碳现象在所难免,“这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是根本的问题。”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