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中国大展:62幅真迹和他的爱人们(图)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毕加索中国大展:62幅真迹和他的爱人们(图)

2011年11月18日 11:11   来源:中国网   
 
    1985年,法国国立毕加索博物馆(下文简称“毕加索博物馆”)成立,陈列着毕加索继承人从1979年开始相继捐赠给法国政府的全部作品。馆长安妮·巴达莎莉(Anne Baldassari)将这座博物馆称作“献给毕加索作品的重量级专题博物馆”。毕加索的继承人们最初的捐赠是为了以“艺术品冲抵遗产税”,经过多次捐赠及毕加索博物馆的积极采购,现在该馆共藏有5000幅毕加索作品。同时,为了方便研究毕加索的作品,毕加索后人还将20万件毕加索的“私人档案”托付给毕加索博物馆,包括2万多封信件手稿,11000多件报章媒体剪报,15000多张照片。 

    毕加索博物馆位于巴黎旧城玛黑区,是一栋17世纪的贵族豪宅。因为当时委托建造的屋主是盐税官,这栋建筑又有“盐馆”的别称,并沿用至今。该馆于2009年底闭馆进入扩建修缮期,并计划在2013年春天重新开放。此次扩建工程耗资高达4500万欧元,而法国文化部仅出资1900万欧元,剩余部分则需要由博物馆自行承担。 

    从2008年开始,毕加索博物馆携典藏毕加索作品开始了全球“化缘”之旅。馆长安妮·巴达莎莉表示,他们已经完成马德里、阿布扎比、赫尔辛基、东京等地的展出。截至到2011年上半年,借展收入已经达到1600万欧元。 

    对于向其他国家借展,安妮·巴达莎莉一直面临着各种非议。她觉得自己即便花上整天的时间,也没办法向抗议的人解释清楚这么做的合理性。“但是怎么办呢?因为经济危机和扩建工程,我们不得不这么做。”安妮·的巴达莎莉说,“上一次毕加索作品来中国是在1983年,大家已经等了28年,下一次可能还要再等50年,甚至更久。你也可以把这看作一次属于中国的机会。” 

    2009年8月,得知毕加索博物馆闭馆整修的消息,台湾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高玉珍便开始与法国方面联系,希望可以将毕加索的作品带到台北。台湾历史博物馆与台湾《联合报》共同策划了“世纪大师毕加索”特展。法方则希望同一批作品随后到上海、北京、新加坡和韩国展览。 

    高玉珍邀请了五位专家,从毕加索博物馆的典藏清单中挑选出毕加索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些作品的保存状况不是很好,有的则到其他地方巡展了。”高玉珍等人先后两赴巴黎,发了几百封邮件沟通借展细节。 

    2011年元旦,高玉珍收到了来自毕加索博物馆的一份新年礼物——所有她希望借展的作品都敲定了,一共62幅作品,同时展出50幅毕加索的照片。展出作品涵盖了毕加索“蓝色时期”、“粉红时期”、“立体主义”、“新古典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既有毕加索14岁时的画作《赤足的少女》,也有毕加索逝世前两年创作的油画《星期日》。 

    《赤足的少女》是毕加索最为珍爱的作品之一,曾经跟随他几十年。毕加索临终前,这件作品就挂在他的床头。毕加索的传世名作《亚维侬姑娘》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高玉珍借的创作于1907年春天的《女子胸像》等几幅作品,正是创作《亚维侬姑娘》前的习作。 

    2010年5月,毕加索作品《裸体、绿叶和半身像》在纽约佳士得拍出1.06亿美元的高价,成为当时全球最贵的艺术品。而在台湾展出的《静物:胸像、果盘与调色盘》,与《裸体、绿叶和半身像》创作于同一年,色彩和表现手法等也颇为相似。 

    毕加索和他的爱人们 

    毕加索有着复杂的感情经历,他先后有7位妻子或情人。毕加索一直在画自己的生活,他的作品中既有大量带有自传性质的自画像,他的妻子、情人、子女和朋友们也均为他绘画的内容。 

    “在研究毕加索时,他的感情世界是不可忽略的,‘世纪大师毕加索’在台湾历史博物馆展出时,我们做了一个图表《毕加索展的爱与艺》,将毕加索七段感情经历的邂逅时间、爱情事件和艺术事件分别列出,观众可以清楚地了解其创作发展的脉络。”高玉珍说。 

    毕加索与第二位情人艾娃相爱时,艾娃已是有夫之妇。《坐在扶手椅里的女人》作于1913年,是毕加索的名作之一,画中艾娃的脸变成了一条垂直的裂缝,淡褐、粉红、胭脂红等丰富的色彩充斥着画面。这个时期,毕加索用拼贴的手法创作,逐渐发展出“综合式立体主义”等多元风格。“艾娃在1915年因肺结核去世,毕加索有关她的作品并不多,我本想借毕加索博物馆收藏的一张,但是法方并没有同意,”高玉珍说:“这次展览中,毕加索的7位妻子、情人只来了6位。” 

    1904年,23岁的毕加索正式到巴黎定居。塞纳河北岸蒙马特高地有一幢即将坍塌的建筑物,这里就是清贫的毕加索和朋友们寄居的地方,他们还给这个建筑起了个名字叫“洗衣舫”。在这里,毕加索遇到了一生中的第一个女人——美丽的犹太姑娘费尔南德·奥莉维埃,他们很快就开始了长达8年的同居生活。 

    和费尔南德在一起后,毕加索的画风变得日益明快。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并成为主要的颜色,毕加索完成了从“蓝色时期”向“粉红时期”的转变。此次展览中的青铜雕塑《女子头像》便是1904年到1906年期间,毕加索为费尔南德创作的。他先做了泥塑的头像,后来又翻成青铜。头像由大大小小的几何面结合而成,这种做法被后来的未来主义、构成主义的雕塑家们加以发展,促成了现代雕塑的第一次高潮。 

    1933年,毕加索已经红遍欧洲,依旧穷困的费尔南德写了一部回忆录《毕加索和他的朋友们》。在这本书中,费尔南德并没有指责毕加索,只是平实地叙述他们曾经的生活。 

    在“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上,有三幅作品足以体现毕加索混乱的感情生活。创作于1936年的《百叶窗前沉睡的女子》和1937年的《玛丽·德蕾莎为肖像》描绘的主角都是毕加索从1927年就已经认识的情人玛丽·德蕾莎。事实上,早在1918年,毕加索就已经和欧嘉·科克洛瓦结婚,玛丽·德蕾莎一直是他的秘密情人。从这两件作品中,似乎能读出毕加索对于玛丽·德蕾莎的一丝不舍,因为在创作这两幅画时,毕加索又认识了年轻迷人的朵拉·玛尔。在世博中国馆,观众可以看到毕加索创作于1937年的《朵拉·玛尔肖像》。这幅作品中,线条的使用大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丰富艳丽的色块。在众多的妻子、情人中,朵拉·玛尔对毕加索的影响最大,她常常为毕加索画画的过程拍照片,这给后人留下有关毕加索的珍贵资料。 

    一天,毕加索在画室作画,朵拉·玛尔像往常一样在为他拍照,玛丽·德蕾莎突然到来。毕加索先是一惊,接着仍然一言不发地画画。朵拉·玛尔和玛丽·德蕾莎相互谩骂、撕扯,玛丽·德蕾莎打了朵拉一拳之后便痛哭着跑出画室,朵拉满嘴是血,瑟瑟发抖。整个过程中,毕加索始终冷眼旁观,就像在看动物园里的两个动物在表演。 

    1943年的一个晚上,毕加索和朵拉在餐馆吃饭时发现邻桌有名气质优雅的少女,她长着蓝色的大眼睛,戴着绿头巾。毕加索忘记了身边的朵拉,端起一碗鲜草莓向邻桌走去,认识了蓝眼睛的弗朗索瓦丝·吉洛。此时,毕加索62岁,弗朗索瓦丝21岁。几天后,毕加索在给弗朗索瓦丝看雕塑时吻了她。不久之后,弗朗索瓦丝就进入了他的画作。备受冷落的朵拉曾经一度精神错乱,“作为艺术家,你也许是伟大的,可是作为人,你在道德上一钱不值。”她愤怒地对毕加索说。 

    弗朗索瓦丝先后为毕加索生下了儿子克洛德和女儿帕洛玛。此次展览中,有一件创作于1954年的作品《作画的克洛德、弗朗索瓦丝和帕洛玛》。实际上,1953年,毕加索与弗朗索瓦丝就达成了一个谨慎的协议,他们之间的相处保持一定距离。1954年之后,弗朗索瓦丝与毕加索正式告别,这使绘画大师毕加索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因为弗朗索瓦丝是唯一主动离开他的女人。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