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艺术品市场的资本运作

2011年06月02日 10: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西沐

    关于2011年秋拍的文章,从去年底到现在自己已写了好多篇了。按理不应再多说什么了,该表达的似乎也已表述清楚了。怎奈齐白石老先生的一副作品又引爆了媒体,在这种情形下,不得不就给媒体谈一些观点,整理并录之于下。

    先说目前的市场状态:一是对国内市场来说,依然是在上演“掐尖”与“惜售”的大戏;二是国内与国际的互动,几乎是一种“一面倒”的景象,国际背景及机构大规模出货,作品大规模回流,不少拍卖公司的拍卖品已近半数或更多是回流作品;三是在市场推动与理性的沉淀中,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价值评判构成正在形成中,在大的经济背景与国运的推动下,价值发现已呈现出结构性的调整,力度会进一步的增加,发展已进一步强化。价值发现的这种调整会催生一些市场企望,当然,也会产生与刺破一些泡沫。

    再说市场判断,有人讲,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经历着一场“分化”。其实,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价值评判架构的取向中走向一种新的分层与秩序,是对艺术品价值的一种新的认知与排队。这种新的认识与排队,说到家就是对艺术品价值的一种洗牌。在新的价值架构中,原来的一些价值评判与标准,正在被打破,而新的规则与标准正在不断地被建立。当然,这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但目前的这种变化是一个开始。特别是以往我们所进行的那种相对单一的价值评价及认定基础,正在被更加复合、更加可以量化的新的价值评判基础所替代。如以前,某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价值我们更多的时候是以其尺寸的大小来判定其价值及价格的,尺寸与大小成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标准。

 

    在新的构架中我们会不断发现,我们对价值及价格的判断更加难、更加复合,比如,我早先提出的价值构成五分法:物理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市场价值等五个方面构成了艺术品的基本价值。这种复合与多元的价值判断与认定,使我们更加多维度地面对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同时,这也为艺术品价值的发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第三是谈认识:一是对泡沫的认识。我们没有必要更没有能力去让一个新的、迅猛发展的市场不产生、不存在泡沫,更不能去用泛意识形态下的道德视角去审视资本运作规律与市场的发展规律,只有在学习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与批评中国艺术品市场,因为在这个变化与无序的市场中,没有什么先验的模式,只有在实践中去试验、去总结、去提升。

 

    如果对资本市场来说,没有运作,没有资本流动的策略,那一定是不正常地资本市场,我们既然知道并认可,在别的资本市场可以有运作,那么,就不应对艺术品资本市场的运作,感到惊讶。同时,市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运作,甚或是炒作,这是我们用非市场的规律难以控制与制止的,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讲也是这样,我们只有在市场的竞争过程中,不断增长认知能力,练就与狼共舞的本领,才能在艺术品市场的竞争中有所斩获。所以,参与艺术品市场的竞争不仅又高的门槛,更需要有很大的勇气。

 

    同时,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一些新的交易模式,建立更加有公信力的公开、公正、透明的平台,使大众参与进来。其实,机会与风险历来是市场运行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两个主线,关注是如何建立起参与者应有的认知与把控能力。实践的现实不一定总是莺歌燕舞,有时现实会磨得人生疼。但是,只有经历了才会成长。

 

    二是对运作的认识。事物都是有其内在运行规律的,同样,资本有资本的运作规律,市场有所成的运作规律,我们不能把愿望与泛道德化的东西强加于规律之上。

 

    天价在市场进程的推动下展开了,是机会还是风险,对投资者及市场参与者来讲,都是一个大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在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大势,理性分析,慎重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更好地关注价值发现及其应有的视角。

    总之,机会随时都有,风险也无所不存,我们以正常的心态关注艺术品市场的潮起潮落,不要忽视走势而畏手畏脚,要更加现实地在资本平台上去考虑问题,更不要超越理性对资本的成长寄予超现实的太多的期望,从而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这是在这个季节里,我们能够给予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种关注与提醒。

 

    >>>相关:北京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谈亿元时代的“中国拍卖”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