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业步入历史的尘封?签艺人赚钱的方式已死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唱片业步入历史的尘封?签艺人赚钱的方式已死

2011年05月05日 10:40   来源:北京日报   李红艳

    歌手“零成本”爆红能有几回?

    慕容晓晓。一个前不久宣称将在脸部做20处美容手术,并为自己的脸投保5000万元的歌手。很多人觉得,她是为了出名而炒作。事实上,在此之前,她已经凭借一曲《爱情买卖》一夜爆红。

    2009年10月,北漂数年的慕容晓晓推出这首《爱情买卖》。两个月后,当她在外地街头频频听到这首歌时才开始意识到,这首歌火了。2010年,这首歌的流传速度和范围不亚于当年的《老鼠爱大米》,手机、电视、网络、微博、商场、餐厅……几乎无处不在,甚至连公园里的大爷大妈们也伴着这首歌的拍子跳舞。

    “我从没想过这首歌要怎么怎么红,也不特别看好,当初录歌的时候也没那么认真。”慕容晓晓说得很坦然。然而,就是这样一首“糙歌”,成为她命运的转折点。

    依照投入产出比来计算,慕容晓晓的走红几乎是“零成本”。那些在一个唱片公司待了很多年,发了很多张专辑,却总是不温不火的歌手们,对她更多的是“羡慕妒忌恨”。当唱片公司“挖掘―签约―幕后―培养―发碟”的传统模式几乎不复存在时,歌手究竟如何才能出人头地?如今恐怕已没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答案了。

    如果说慕容晓晓是被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砸中了,那么,更多的歌手则完全没她那么幸运。前不久,盲人民谣歌手周云蓬写了一篇文章《允许一条倒淌河》,为民谣歌手张浅潜鸣不平。事情源于网上有帖子说张浅潜在成都某酒吧,只唱了半个小时就匆匆离场。跟帖者多多表示对张的不满,指责她演出迟到、不在状态等等。

    在周云蓬看来,张浅潜是一位优秀的民谣歌手,她的《倒淌河》是最好的民谣歌曲之一。然而,唱片业的不景气,导致她只能依靠疲于奔命的现场演出来维持生计:20世纪末,她还徘徊在北京东三环的团结湖,进入21世纪,已经退居至东五环外高碑店的平房里。一次演出后聚餐,快结束时,她很发愁,说晚上回家,那一带很荒凉,路太黑,想找个网吧坐一夜,早上再回去。

    从慕容晓晓到张浅潜,两位歌手的命运都让人心生感叹。如今,“慕容晓晓”只有一两个,而“张浅潜”却有太多太多。当唱片公司纷纷倒闭,或默默转型,越来越多的歌手被放逐到市场上时,有实力的可以成立个人工作室,没实力的呢,只能单打独斗,接散活儿,奔波于酒吧、咖啡馆等各种场所,也许心中会梦想着有一天一曲成名、一夜成腕儿。然而,一夜爆红的传奇又能上演几回呢?

    音乐人跳出唱片业另谋出路

    5月1日晚,东方卫视第二季《中国达人秀》正式开播。担任评委的依旧是高晓松、周立波和伊能静。据说,三人的评委酬劳较去年翻了一番。看着高晓松在荧屏上侃侃而谈,再联系到前不久以他为首发起的“华语音乐作者维权联盟”,脑海中忽然闪现出他发过的一句牢骚:“越来越多的音乐人不得不靠当评委来生活了!”

    张亚东曾为王菲等歌坛巨星推出过不少流行金曲,然而,如今唱片业的不景气让他愈发心灰意冷,“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有音乐梦想的人,不过,最近突然萌生了不想做音乐的念头,我的公司可能也会选择新方向。说实话,我愿意帮助年轻人,但现状太残酷,可能真的做不下去了。”

    高晓松、张亚东这样的“大佬”,都是这样的心境。那么,更多的音乐人呢?他们的生活、心境又经历着怎样的改变?

    相比于唱片卖不动的苦闷,音乐人更发愁的是词曲版权得不到保护。“音乐有赚钱的渠道,比如演唱会和卡拉OK,可这些钱根本到不了音乐人手里。”高晓松说。印象中,他有一次收到两笔钱。一笔是某国际知名快餐店支付的5.7万元人民币,用于日常播放他的音乐。另一笔是某知名KTV给他的全年版税,只有1700元。

    关于国内KTV版权费收取、返还制度上的问题,高晓松在一次流行音乐论坛上曾自嘲地说:“在我100%的版税中,真正能收到的只有21%,就好像警察帮你抓小偷,最终只把21%交给我,其他就是出警费,而我还得感谢他们。”

    版权体系不健全,唱片业日薄西山,越来越多的词曲创作者开始跳出唱片业,另辟更广阔、更能赚钱的天地,小柯、王晓峰、高晓松等如今主要是为影视剧创作音乐,张亚东则表示,可能进军电影领域。

    越来越多的音乐人感受到一种严重的挫败感,同时在心中滑过一丝悲凉:音乐行业养活了数百万卡拉OK从业人员、互联网工作人员,养活了不少行业,最终却“养活”不了自己。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