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非/摄影

有时,一个人的逝去,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终结的符号。
2011年4月22日,索尼公司前总裁兼董事长大贺典雄辞世。上世纪80年代,在他的主导研制下,传统的唱片转化为数字化的CD,他也因此被誉为“CD之父”。然而,仅仅过去了30年,CD唱片便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遭遇了全新的挑战与冲击。在此背景下,“CD之父”的离去,更让人心生落寞之情。CD唱片是否将和它的缔造者一样,最终步入历史的尘封呢?而与唱片业相关的诸领域,如今又处于何种境地呢?
音像店大腕发片不见歌迷排队
“FAB精彩无限”东方广场店。也许是因为“五一”小长假,店里的客流量比平常多了不少。
“放假,没事儿,到这来转转,看看有什么想买的碟。”一个背着双肩包、看起来有些文艺范儿的小伙子,仔细浏览着货架上一排排整齐的CD。不过,来回看了好几趟,最终他一张CD也没买。
“上高中时我经常买CD,我喜欢周杰伦、孙燕姿,他们的每一张专辑我几乎都有。现在工作了,不追星了,听的歌也杂了,基本是用MP3或网上在线听。”小伙子说,“不过,民谣、摇滚乐之类的,我还是会买CD。因为能留着,日后想听了随时可以拿出来听。新街口的福声唱片店不错,有好多独立唱片。”
临近中午,店里的客流明显少了。“看的多,买的少。现在唱片不好卖啦!”一位工作人员嘟囔了一句。另一位工作人员接过话茬儿:“以前,大牌歌手专辑首发当天,店里会被歌迷塞满,而且经常是货还没到歌迷就早早来排队等候了。不过现在不行了,周杰伦发片都没有太多歌迷来排队了,除非有签售活动。”
“FAB精彩无限”北京总部音像经理肖伟也明显感到这几年唱片不好卖了。“2007年之前,像周杰伦、王力宏、陶喆这样的歌手,在发片一个月内卖几千张是很容易的,但现在大多数也只能卖几百张。孙燕姿前不久发片,可能是好几年没发了,所以卖得还行,上千张吧。”
作为唱片零售商,诸如FAB等大型连锁店,尚能依靠举办签售活动来提升销量,而那些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唱片小店,近几年大部分都消失了。“和小音像店比,我们勉强还能维持,不过也越来越不乐观了。”肖伟说。“很快,我们还将在崇文门商圈、东直门商圈开设分店,不过唱片经营面积会缩减不少,主要是经营数字娱乐产品。”
唱片公司签艺人赚钱的方式已死
太合麦田音乐公司。李宇春的大幅宣传海报高高悬挂在公司的墙壁上,这位歌坛新生代领军人物展露着标志性的帅气微笑。2006年,太麦推出李宇春首张专辑《皇后与梦想》,销售一个月便破58万张,成为当时唱片界的一个传奇。但公司CEO宋柯很快就发现,“光靠一个李宇春拯救不了唱片业”。
“太麦从此不签歌手,转型做版权公司。”宋柯不久前在论坛上放出的消息,引起了业界不小的震动。要知道,成立7年的太麦可是内地规模最大的流行音乐公司,旗下曾拥有朴树、李宇春、满文军、张亚东、阿朵、麦田守望者以及沙宝亮等一大批音乐人和歌手。
“传统音乐产业模式已经死了,签艺人赚钱的方式也已经死亡,唱片公司没有多大的存在必要了。”宋柯很平静地说。虽然太麦目前还是盈利的,但公司七成收入跟旗下所签艺人已没关系:20%是版权代理费,50%是数字音乐和移动音乐方面的收入,剩下30%是公司艺人带来的利润,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是艺人在电影、代言、广告等方面的收入。
宋柯脑子里一直想着两个数字:朴树专辑《生如夏花》当年卖了100万张,刀郎专辑《第一场雪》卖了400万张。“如今看来都是天方夜谭。刀郎是中国唱片业最后的辉煌。”
“现在的华语歌手中,在实体唱片上还算有点销量的,估计不到1%,譬如周杰伦那一拨站在塔尖上的歌手。”金牌大风CEO陈辉虹说。事实上,推出一张品质优良的专辑,大概需要100万元制作费用,如此高额的成本让很多唱片公司难以承受。
在市场浪潮中挺下来的唱片公司,也许还会为旗下歌手出唱片或EP专辑,不过已经不是为了拼销量,而是为宣传了。某唱片公司宣传负责人透露说,她们公司艺人出唱片,还会很隆重地请媒体报道,不过不是为了促销,而是为了博人气,为艺人以后的商演打伏笔。“没自己的歌,想走穴也没法走啊!”
另据一家唱片发行公司的制作人透露,歌手“带资出唱片”如今越来越常见。“这些歌手往往背后有人捧,不差钱,她们出唱片就是为了在音乐圈给自己办一张‘身份证’,毕竟大家多年来的观念是出了专辑才能算真正的歌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