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广告还是电影 概念炒作还是新的契机

2011年04月30日 07: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杨浩鹏
    微小说、微创新、微工厂、微博……过去一年微字当道,中国似乎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影视行业也无法避免这股浪潮:从去年底开始热炒的微电影,把这股“微”风蔓延到了影视产业中。

    然而看了网上和电视中热播的微电影后,有人表示质疑:这不就是广告嘛;也有人给予认可:这个片不亚于影院里上映的大片。而最近新一轮的微电影制作与热播业已掀起,人们在经历了其最初的炫目后也开始思考,这个“新事物”究竟只是一个新概念的炒作,还是影视行业的一个新契机?

    谁在拍微电影?

    刚刚过去的2010年被一些媒体称为微电影元年,从视频网站到门户网站,从专业导演、演员到业余的草根导演、演员都开始在尝试微电影。如网易正在大力打造的“2011微电影节”,除了张艺谋、刘镇伟等一线导演和张国强、孟飞等一线艺人亲自上阵外,还有各种草根作品。

    其实微电影这个概念的炒热源于《老男孩》和《一触即发》这两部短片。作为优酷与中影联手打造的《11度青春》系列的代表作,《老男孩》掀起的热潮至今未减,截至记者发稿时,优酷网上筷子兄弟联合导演的《老男孩》的点击次数已超过8700多万。而筷子兄弟与优酷合作的最新影片《赢家》上线几天以来点击量也已超过710万。在此之前,筷子兄弟从未有机会在影视行业掀起如此波澜,现在却通过微电影实现了真正的一戏成名。

    但真正把微电影这个旗号打响的,是打着史上首部微电影旗号、类似于007风格的《一触即发》。目前《一触即发》仅在优酷的点击量就已逼近1500万。记者了解到,《一触即发》与普通电影一样有首映式,在首映式之前还推出了几段预告片。然后在几大视频网站重点推出,进而直接登陆央视和地方电视台,不断对观众形成视觉冲击和概念巩固。

    其实微电影还可以追溯到2001年,当年香港导演伍仕贤打造的片长只有11分钟的影片《车四十四》,虽然在国外多次获奖,在国内却并未引起太大反响,但这样的创新形式犹如微电影的最初火种。去年,香港导演彭浩翔进军内地,以监制身份联手周迅、余文乐、张静初等明星制作成的《四夜奇谭》系列在网络首播后,已取得2.1亿的惊人点击率。

    或许彭浩翔的一段访谈,可以诠释出微电影对导演和演员们的最大诱惑:“很多时候我们有一些故事,需找到另外一个媒体去自由表现,一个没有时间控制的地方,70分钟可以,30分钟也行,而网络媒体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发挥自己的空间。”

    广告还是电影?

    然而微电影毕竟仍是一个新生事物,记者在采访多位影视产业学者时获悉,学界目前仍对微电影一词持谨慎观察态度,尚未有专业论点发表,甚至尚未对其进行专业的概念界定。

    比如微电影的时长该是多少?目前仍然是众说纷纭。相对于传统的90分钟乃至数小时的大片,微电影顾名思义要短很多。《一触即发》流行时,时长便限定在30秒到300秒。而后来随着《老男孩》等相对较长微电影的热映,微电影的时长放大至3000秒。

    而时长毕竟只是表面特征,人们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微电影究竟是电影还是广告?许多观众在观看了《一触即发》后,虽然也有观看大片的刺激感,但仍然无法排除另一个直观印象:这不就是个广告吗?显然,凯迪拉克在影片中的“表演”并不能迷惑已对植入广告过于敏感的国内观众。而即使是以情动人的《老男孩》等《11度青春》系列,雪佛兰汽车的身影也无法被观众忽视。

    但不管是《四夜奇谭》,还是《一触即发》等,其幕后班底和演员阵容都是按照大片的规格操作,比如《四夜奇谭》的监制是彭浩翔,演员阵容包括周迅、张静初等明星,幕后团队更是由大牌剪辑师、造型师等组成,后期制作也相当严谨专业,所以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观赏性十足。而《一触即发》甚至请来了戛纳电影节金狮奖得主、世界级导演Frank Vroegop和世界顶尖的专业航拍团队等。

    因此有人说,微电影是广告与电影的跨界结合,甚至被打趣为“一种拍得像电影的更高级别的广告”。但其所具有的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等特征,又与广告并不相同。其故事情节的戏剧性、现实主义和艺术特征,更是广告所难以具备的,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微电影开始以社会、人性、生命等话题为关注点时,更使其自身减少了广告的实用主义。如最近热播的《赢家》中关于友情、亲情、爱情的思考,对于建设文化产业园区而造成的拆迁问题的关注,在纯粹的商业广告片中几乎看不到。

    路在何方?

    2005年那个20分钟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已成为网络视频的经典案例,因此有人说这是微电影在国内发展的雏形,而这个视频也印证了微电影所依赖的新媒体平台的潜力。然而胡戈恶搞的最终结果是吃官司,因为侵犯了他人版权。在越发注重版权保护的今天,网络恶搞电影已经很难再有发展空间,实为微电影的前车之鉴。

    微电影之所以能够走红,在于其不同于传统大片的播放平台、传播手段和内容。诸如互联网、手机等这类新媒体平台都可以成为微电影的主要播放渠道,因而要求每部微电影必须是短小精致,便于下载、传播。同时,一部微电影必须具有丰富的故事内容、优秀的演员、高端的制作水准,才能吸引观众,并点燃观众为其作义务推广的热情。如影片《老男孩》几千万的点击率,主要是靠网友在开心网、豆瓣网等社区网络的分享与口碑宣传。而要想保证品质,一部微电影的投资成本就不能太低。这样看来,其实微电影目前的主流仍需走精品路线,而不是草根化。

    因此,找准定位、追求内容已经成了微电影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过于草根,容易走向庸俗;一旦与商业结合,又容易“广告看得好好的,忽然蹦出个电影来”。这也是多家微电影平台正面临的问题。而据优酷网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打造精品,目前优酷已与中影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挖掘年轻导演、演员等人才并力创精品。

    而从目前各大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纷纷开始逐鹿微电影的动作来看,微电影尽管仍不成熟,但已成为新的机遇。他们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多方共赢的平台。“网站获得点击,而一些青年导演则通过平台获得机遇,推销自己的产品,最终走向大银幕。”优酷网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除了植入广告回收成本的形式之外,“随着人们口味的日益提高和网络支付渠道的普及,将来很可能也会出现没有植入广告而是依靠收费模式回收成本的微电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肖永亮表示。因此微电影这个新的创作形式将走向何方,仍要静观其变。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