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小剧场室内的场景。

雷子乐笑工厂演出的《东直门天天向上》现场,演员和观众互动。
北京东四十条立交桥的东南角,紧邻港澳中心,有个叫瑞士公寓的建筑,在一排生意兴隆的咖啡馆、餐厅、酒吧的侧面,行人可以看见一行字:工体雷剧场。晚上7点刚过,门口已经伫立着许多人,有的在等人,有的在等票,他们都是这家小剧场痴情的观众。
雷剧场在地下一层,这原本应该是个铺面,最后却被一家专门创作演出小剧场话剧的剧社——雷子乐笑工厂租了下来,他们从银行贷款80万,将房屋彻底改造,改成一个可以容纳150人的小剧场。剧场席位分上下两层,个头高的人不能挺胸抬头,落座后大家好像挤在一起;舞台空间更为局促,40平方米,最多也就够9位演员施展才艺。就是在这样一块地方,除了休息日,每天晚上都是满满的,很多人还要站在后面,台上台下亲密互动,坐在前排的观众常常临时充当半个演员,那股热烈的气氛是大剧院里难得一见的。
这里,大概算是今年年初小剧场话剧上座率最好时的景象。
票价为什么比较合理
供需明确,成本低廉,不会浪费
2008年,对小剧场话剧来说,是个值得回味的甜蜜年份,北京和上海的小剧场话剧市场火了起来,上座率飙升,而且影响全国,不但国家院团时时推出剧目,而且专营小剧场话剧的民办剧社也纷纷成立。可惜好景不长,到了2009年,然后是去年,小剧场话剧市场行情回落,有的演出台下仅坐8人。
对于这种局面,头脑冷静的业内人士不认为是坏事。“小剧场话剧本来就是受众有限的演出形式,过去市场没有建立起来,商业演出成了空白,等到市场价值被发掘以后,很多人看到商机,一哄而上,结果导致供过于求。如今,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市场完成了过滤,有市场经营能力、有文化整合实力的人留了下来。这对日后小剧场的平稳、规范发展有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编剧喻荣军这样说。现在上海有十几家小剧场在上演话剧,观众群稳定,大多是35岁以下的白领,按喻荣军的说法,“能否留下稳定的观众才是发展的关键。”北京东方先锋剧场经理、小剧场话剧资深制作人傅维伯说:过热的小剧场话剧市场不是正常现象,当时都以为能赚钱,纷纷挤了进来,最后有限的市场饱和,于是,大家变得冷静下来。目前的演出市场实际是正常的。北京的小剧场演出市场也和上海近似,最兴旺时出现了160多家演出制作单位,但现在仍在演出的只有30来家,一年内演出不停的仅10多家。北京现有小剧场30来个,其中多数是前些年随着小剧场话剧兴起后建造的,但目前经常演出的只有十几个,能坚持下来的都是那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有停车位、经营有方的剧场。而雷子乐笑工厂经过25个原创剧目的上千场演出,至今聚集了上万名“粉丝”。这大概就是市场筛选的结果。
演出稳定,观众稳定,票价也就稳定。上海一直保持在120元到160元之间,北京的票价尽管最高达400多元,但大多也只有80元到200多元之间。上海雨人剧社制作人邵洁认为,小剧场话剧即使对那些固定观众来说,也不是生活必需品,当其他支出随着物价的提高都增加以后,收入中原本看戏的份额假如再上升,他们就只有选择放弃了,所以,小剧场话剧价格上扬的空间不大。
小剧场话剧不只是票价稳定,而且定价也比较合理。
小剧场话剧在我国舞台尽管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但30年的小剧场话剧却不断变化。最早的小剧场话剧带有强烈的实验性、探索性、先锋性,这也是全世界小剧场话剧的特点。从新世纪开始,我国都市化步伐加快,小剧场话剧适应了白领市民的生活需求,时尚又成了特点。今天,小剧场话剧更多的被形容为:200左右的席位,操作灵活、互动性强、制作周期短、题材宽泛、成本低。据北京文化局演艺发展处处长张健介绍,大剧场话剧的投资需要百万以上,制作大约要半年左右,而小剧场话剧的投资也就30来万,制作周期一个月左右,这正是当前都市文化市场所需要的。
目前的小剧场话剧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坚持探索性和实验性,这一类以国有院团演出为主;二是完全以市场为目的,这一类以民营剧社和挂靠在国有院团内的工作室为主;三是大剧场话剧的前身,一些话剧作品为了试探市场,先在小剧场演出,如果成功,则升入大剧院,用大剧院演出来提高票房收入。其中,以市场为目的的演出是主导,这让小剧场话剧的价位一直贴近文化市场的接受能力。邵洁说,小剧场话剧的成本包括场租、演员薪酬和制作费用三部分,都比较低,一般又没有明星参与,更不会大制作,因此票价定位不会离谱。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