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网络语言能否"转正""> "给力"上<人民日报> 网络网络语言能否"转正"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给力"上<人民日报> 网络网络语言能否"转正"

2010年12月27日 10:31   来源:光明日报   高赛

    “也许你并不认同某些词的含义,但你在网络上已经无法拒绝看到或难以避免这些似懂非懂的词汇。”一位中年网友无奈地说。记者在调查时发现,有的网友直接在论坛中求助,“沟通不畅,谁知道网络语言快告诉我啊”,有人则正在编写“网络语言大全”,每次公布都有很多的人跟帖争论。由于被频繁使用,网络语言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每一个网民都可能无意间成为创造网络流行语的推手

    没有人记得第一个网络热词语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记得它具体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可以追溯的是,2001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专门收集网络词汇的词典《中国网络语言词典》收词1305条,正文38万字。由于近几年网络语言不断推陈出新,其数量也早已几倍于前。

    网民用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感悟,据《人民日报》报道,有一群义务编写、传播“热词”、“锐词”的网友,他们被称为“智愿者”,他们是受教育高、收入高、生活在大中城市的人群,在中文百科网站互动百科中,这样的“智愿者”人数高达224万。截至2010年5月底,他们已共同打造了461万个词条、500多万张图片,成绩斐然。

    很多青年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是中国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应该加以保留、发扬、丰富以及有效保存。或许几百年之后的新新人类对我们进行研究的时候,会找到一些依据。这就如同我们现在对几百几千年前的中国文化进行考证一样,会去研究不同时期的文字。

    每一个网民都可能无意间成为创造网络流行语的推手,一位网民的智慧和才华得到其他网民认可。人们不得不相信,网络时代是一个全民造词、全民传播的时代。

    加以规范疏导的网络语言 又何尝不是当今的诗词

    有些网络流行语,背后带有很强的娱乐气息,这也是其为人诟病的原因之一。如,我是出来打酱油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这些所谓的网络语言,虽然会在一个特定的阶段内被传播,但显然最终难登大雅之堂,也不会对汉字语言文化发展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有网络语言学者认为,语言有自然淘汰的规律,因此不用担忧。而钓鱼执法、欺实马、躲猫猫等事件就是网络民主倒逼权利问责成功的典型案例。

    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结尾首次配上了七条新词解释。也许这提醒我们应该这样看待网络流行语:虽然网络流行语确实有不规范的语言,但是作为一种存在,不应成为大家的恐慌,更不能妄图屏蔽和压制,因为流行语本身就是公众心态、意见表达的一种方式。

    相较之下,网络语言也体现出现代网民的高超智慧,仅用3—4个字就能概括一个社会焦点事件的全过程,同时还能引人深思。这既显示出一个事件在超浓缩后,所具有的强大传播力,也显示出数亿网民的惊人创造力,如果能够对其加以疏导和利用,将是知识分享和信息传播之福。

    北京汉语言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李金羽认为,网络语言蕴含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不可估量,网络语言要么针砭时弊,要么娱乐大众,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现在小学、中学在学唐诗宋词,认为古人的文字水平很高超。其实,加以规范疏导的网络语言又何尝不是当今的诗词?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