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网络语言能否"转正""> "给力"上<人民日报> 网络网络语言能否"转正"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给力"上<人民日报> 网络网络语言能否"转正"

2010年12月27日 10:31   来源:光明日报   高赛

 

    就在后人沉醉于唐诗宋词的韵味,并试图解读其深刻的内涵时,却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些语句在当年的地位不过相当于如今的流行歌曲而已。

    现在广为盛行的网络语言,将来又会不会成为后人研究我们这个年代的文化瑰宝?

    网络语言能否“转正”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相信大家对这些诗词大多耳熟能详。就在后人沉醉于古典文化浓厚的韵味,并试图解读其深刻的内涵时,却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些语句在当年的地位不过相当于如今的流行歌曲而已。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于理不合。因为按照时下的说法,中国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其间泾渭甚是分明。可是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通俗文化的一部分;而现在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高雅文化,并与流行歌曲对立起来,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网络语言如今的境遇与当年的流行歌曲如出一辙

    再来看看流行歌曲这些年地位的转变吧。从早先的“精神污染”到“儿童不宜”,再从“广为传唱”到老年人热爱的“公园舞曲”,流行歌曲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广为盛行的网络语言会不会是当年流行歌曲的翻版?将来又会不会成为后人研究我们这个年代的文化瑰宝?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即由网民创造,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曾经,词语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时代,如今,词语的变化之快,让一些人无所适从,更难以找到能代表这个时代的词语。自从有两会代表提出要屏蔽网络语言以来,网络语言本身就成了热门话题,有人说该屏蔽,有人说该保留,也有人说网络语言凸显中国人文化匮乏,也有人说网络语言就是快餐,吃完就忘记吃了什么,相比满汉全席来讲不足为道。

    “躲猫猫”“犀利哥”“猪坚强”“范跑跑”“郭跳跳”……如今,对于这些新兴的网络语言用四面楚歌来形容丝毫不过分。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及学者都认为,网络语言会给汉语造成污染,破坏汉语的纯洁,进而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语文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坚决反对中小学生接受、使用网络语言。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彭国钧在自己的新书《简明实用文言语法》中这样写道:“现在生造词汇的现象很突出,网络语言是社会习惯语言,但它只是为部分人服务的,不应该进入民族语言中。”彭国钧以“粉丝”一词为例,他认为这是个来源于英文“FANS”的音译词,不符合中华民族语言的DNA,不应该被媒体和个人广为传播。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