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同的方式解读中华文化 为文化插上翅膀

2010年12月17日 10:4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任咪娜

    百岁老人周有光,主持编制国际通用“汉语拼音方案”,泽被亿万人;“中国馆之父”何镜堂带领京、沪、穗建筑精英,孕育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世博会中国馆;著名导演陈维亚,让广州的亚运之梦从珠江上的“海心沙岛”起航;倾心打造敦煌艺术古城复古项目的孙玉龙,将敦煌建设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艺术城;历时15年,写下了200多万字笔记的金一南,创作出点评历史的名著《苦难辉煌》;台湾京剧名旦魏海敏,将京剧元素融于西方经典《欧兰朵》中,创作出跨国界的标志性作品;创建中国爱乐乐团的余隆,用10年时间使它跻身国际“十大最具影响力乐团”;电视人张丽玲,用纪录片和电视剧积极推动中日文化交流;摄影家郑云峰,用20多年为长江、黄河拍摄了近20万幅图像资料;中国乐坛奇才朱哲琴,在巅峰之时“出逃”乐坛,踏上保护中国原生态音乐的独特音乐之旅…… 

    12月15日晚,为中华文化的继承、推动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文化名人齐聚南京,音乐响起,大幕拉开,一场文化盛宴——第二届中华文化人物颁奖典礼隆重开幕。

    去年,在同一个舞台上,推动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的星云大师、我国20世纪国学研究的丰碑人物饶宗颐、致力于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学家冯骥才等10位文化名人捧走了“中华文化人物”的特殊奖品——“孔子杯”。今年,又有10余位文化人物抓起他们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言人,他们即将捧走的是“人文杯”。

    用不同的方式解读中华文化

    本次盛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联手凤凰卫视共同主办、南京市人民政府承办,着重于精神文明领域,除人物总体表现外,还侧重于过去一年内作出的贡献以及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产生的作用,也是中国首个专门针对全球华人文化领域、面向海内外的人物评选。

    究竟是谁会登上这样的舞台?LED大显示屏揭开了他们的神秘面纱。

    百岁老人周有光,主持编制国际通用“汉语拼音方案”,泽被亿万人;“中国馆之父”何镜堂带领京、沪、穗建筑精英,孕育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世博会中国馆;著名导演陈维亚,让广州的亚运之梦从珠江上的“海心沙岛”起航;倾心打造敦煌艺术古城复古项目的孙玉龙,将敦煌建设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艺术城;历时15年,写下了200多万字笔记的金一南,创作出点评历史的名著《苦难辉煌》;台湾京剧名旦魏海敏,将京剧元素融于西方经典《欧兰朵》中,创作出跨国界的标志性作品;创建中国爱乐乐团的余隆,用10年时间使它跻身国际“十大最具影响力乐团”;电视人张丽玲,用纪录片和电视剧积极推动中日文化交流;摄影家郑云峰,用20多年为长江、黄河拍摄了近20万幅图像资料;中国乐坛奇才朱哲琴,在巅峰之时“出逃”乐坛,踏上保护中国原生态音乐的独特音乐之旅……

    来自不同的领域,从事着不同的职业,甚至生活在不同的国度的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和传承着中国文化。

    用同样的执著丰富中华文化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人物,也不是每一个人物都能够得到认同,那么,是什么因素让这些文化人物脱颖而出?

    “我的人生,就是为了上台做准备。”台湾京剧名旦魏海敏如此评价自己。从10岁入台湾“海光剧校”接受表演培训开始,她至今已和京剧舞台结缘40余年,1991年,当时声望已经如日中天的魏海敏,自愿到北京拜梅葆玖为师,从头学起。“舞台40载,我心中还有最初的坚持与梦想,没有被年岁磨损,反而愈见清亮。”

    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毅力,痴迷于自己的舞台。1997年兴建三峡库区后,郑云峰用多年积蓄打造了一条小木船,开始了“日饮长江水,夜宿峡江畔”的摄影生活,连续8年,穿越上千个激流险滩,寻访61个移民村镇,几乎踏遍了峡江两岸50多座山峰,抢救拍摄了被淹没的三峡地理风貌、自然景象、人文形态、历史遗存以及动迁移民等5万多张图片,几乎记录下了最完整的三峡历史影像。

    还有去年被提名的新疆克孜尔尕哈石窟的文物工作者热合曼·阿木提,16年如一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一个人、一块干馕、一盏煤油灯、一口从没出过水的枯井、一条很少有人走进来的路、两棵小榆树……他的生活如此简单,但他守护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

    感动人们的,并不是他们所取得的累累硕果,也不是他们的豪言壮志,而是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大屏幕能显示他们的某几个片段,却涵盖不了他们在追求中国文化道路上的每一个脚步。

    将中华文化带到更远的地方

    中华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源泉,中国文化使我们成为中国人,而他们也正在努力将中国的古村落、民族歌舞、民间传说、故事、文化、戏剧、曲艺等带到更远的地方,让中国的文化名片更有分量,让中国文化在国内、国外都开花。

    身在日本的张丽玲,带领自己的团队,历时3年,跟踪采访66人,拍摄了1000盘素材带,使《我们的留学生活》终于在中日两国播出,创造了20.6%的收视纪录,有日本观众说:“这部片子不但使我增进了对中国人的了解,而且让我认识到现在的日本人和日本社会缺少什么。”张丽玲在用冷静、理性的传播方式,为中日友好搭建桥梁。

    对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余隆有他独特的观点:“中国文化应该通过一个普世的文化平台,让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深,了解中国文化要传递的内容,不只是让人只看到中国文化那些犄角旮旯、非常土、非常落后的东西。”他执棒的爱乐乐团10年来就致力于打造中国自己的世界级乐团事业,被素有“全球古典音乐第一刊”之誉的英国《留声机》杂志评为“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乐团”之一,与柏林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比肩。

    当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还有很长,需要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不断努力,需要一个个中华文化人物的推动。“年度文化人物要坚持评下去。”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王石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