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民间“成仙传说”

2020年09月04日 09:27    来源:文汇报    白照杰

  自先秦时期开始,我国先民便创造出“仙”的多种观念和传说。《庄子》中对“邈姑射之山”仙人的描述,和秦皇汉武的求仙举措成为后世仙人传说的滥觞。随着佛、道等文化要素的流行,中古社会对有关“仙”的问题重新探讨,逐渐达成一些共识。长期探讨的结果,集中反映在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对俗》、嵇康《养生论》、吴筠《神仙可学论》等著作中,并构成了民间流传至今的成仙传说的基调。

  “成仙”传说自古以来便在民间社会中广泛流传,且时常突破“民间”范畴而为社会各个阶层所关注。通观当前有关民间成仙传说的探讨,可发现学界将成仙传说视作虚构故事的文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案例很多,但对成仙作为历史事件的讨论则相对薄弱。这当然不是说“成仙”本身可信,而是强调某个具体“成仙传说”作为社会观念的成立及传播有其客观的历史过程,并会在现实中激起涟漪。在中国古代,尽管“升仙”只是传说,但可能根源于某个真实事件,尤其是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的那些“白日升仙”案例,更是拥有碑铭、表奏、敕旨、笔记等多种世俗材料的“证明”。因此,对这些成仙传说的讨论,除将之视作社会上神仙思想的理想化投影外,更可将之放在具体的政治、社会、人际网络背景中进行探讨,发掘其获得公认的过程、持续影响以及参与其间的各色人等的诉求和妥协等有趣问题。

  总体来看,有关成仙传说的研究至少可有以下路径:其一,重点分析背后人群思想状况。这种取向认为成仙传说就像虚构文学作品一样,即使不真实,但能反映普遍观念和现实情境。康儒博(Robert Ford Campany)的《修仙:中国古代的修行与社会记忆》(顾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部分遵从这条路径。其二,借鉴古史辨层累构造说等理论,探讨成仙传说的形成和变迁脉络。这类研究着重分析传说在纵向时间轴上的递变过程,而并不将焦点放在追溯事件的源头上。德里达的一个观点或许就是此类研究的宗旨之一:一切都是踪迹(traces),本源只是反向建构,并不存在。

  对今天的读者而言,成仙传说首先呈现为怀有主观意图的历史书写。正如PaulVeyne等学者所言,“历史是记忆的女儿”(《人如何书写历史》,韩一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历史书写背后隐藏着不同历史主体的特殊记忆。绝大多数历史学者都明白历史记述与真实历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例如,在很多成仙记述中便可发现,反复的书写使成仙者获得符合特定时代要求的人物特征,其成仙经历也依社会观念而不断调整,以此迎合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理想化诉求。有关历史记忆的理论,海外学界已硕果累累,比如近来翻译引进的扬·阿斯曼的《宗教与文化记忆》。书中指出,历史书写是一种创造活动,历史记忆就是这种创造活动的结果之一。记忆与书写一样并不完全可靠,但彼此之间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不同点,即书写强调创造者(或撰写者)的意图,而记忆则更关注接受者的选择。以成仙传说为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部分成仙传说终将消失无踪,但另有一部分成仙传说则将成为历史记忆。人们通过主动的抉择接受这些记忆,坚定其既有的神仙信念及宇宙论思想,更凭借共同的记忆和观念维系自我的社会和团体认同。

  引入历史书写和历史记忆的理论视角后,又可以将有史实根源的成仙传说作为书写和记忆的演化过程,更具体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成仙传说发生期。对这一阶段的讨论,尤其强调对“一手材料”(如当事人记述、官府文书等)的深层解读,着重关注围绕成仙传说展开的历史事件本身,如成仙者的真实情况,周围人群、社会、地方官府、中央朝廷对此事件的态度和反应,展现不同人物的样态和互动关系。第二,成仙传说变成历史记忆和历史书写,走向经典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产生多种记忆和书写,可能呈现出个人-集体、官方-民间、中央-地方、此地-彼地等差异明显的认识和记述。此时的研究对象转到拥有这些记忆的不同人群及其互动交流上。第三,经典化完成后的阶段。记忆原本具有流体特征,以之为基础的书写也继承这一特征,但当有关某个成仙事件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彻底经典化后,其流体特征便逐渐消失。正如扬·阿斯曼所述,“正典创造了一个超越时间和历史的持久的空间”(《宗教与文化记忆》),正典化使流动的记忆和书写最终凝固。凝固后的典范记忆和典范书写有可能接受此前最正统的某种记述,也可能延续最符合后世讲述者理念的某种说法,而曾与之争锋的其他记忆和记述或消失不见、或走向边缘。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成仙传说的记忆和书写的凝固过程背后,隐藏着话语的竞争。由于成仙传说已成“经典”,所以此时的研究应将重点放在对传说在后世产生何种影响、后世之人如何围绕这则记忆展开各色实践等方面。这样的研究路径同样适用于并无史实源头的成仙传说上。以上三个阶段并不总是判然分立。事实上,在很多案例中,三者常常互相纠缠,在研究中使用第二阶段的材料反推原始事件的情况也不罕见;同样,在传说经典化后,某些人物或团体为了特殊目的而重启传说,也是常有现象。

  人类社会是一张因陀罗网,网中的每一颗明珠都能映照整体。当我们将成仙传说视作因陀罗网中的一颗明珠时,个别事件便有可能映射出与之相联的整体信息。在对成仙传说进行有层次、有目的的研究后,一系列有价值的课题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例如:人们心中的成仙最初如何虚构出来?何人虚构,目的如何?预期听众是谁?成仙传说获得承认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以及成立过程是怎样的?成立后的成仙传说如何产生持续影响?哪些影响属于传说创造者的意料之内,哪些又不受控制?不同时代、地域、文化传统中的人群,如何看待、利用某一特定成仙传说达到各自目的?他们在对成仙传说的书写中,选择维持哪些记忆、遗忘哪些内容、篡改哪些细节?几番思考后,带有虚构成分的成仙奇迹,便进一步与政治史、地方史等领域产生关联,一同构成更为完整也更富层次感的历史画卷。这样的透视,有意识地在成仙传说的演化轨迹中嵌入“人”的存在,本质上是将焦点回归到创造和改写历史的“人”的角色,以此将成仙传说的研究由“从文本到文本”的梳理工作中解脱出来,重新放入广阔无垠的现实世界之中。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