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级传播可以为传统文化做什么

2018年02月26日 09:29    来源:解放日报    冷凇

  原标题:现象级传播可以为传统文化做什么

  不光是诗词和音乐,文学、美学、哲学、史学这四者都可以共生共融。所以,我们还可以挖得更深、拓得更宽,以满足更多观众求知若渴的欣赏需求。

  过去的2017年,是综艺市场极具颠覆意义的一年。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用一系列精制作、高品格、大格局的文化综艺,引领整个创作风向从“娱乐喧哗”走向“人文静美”。

  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一股振奋人心的文化气象伴随着《经典咏流传》的播出,再度昭示了央视一套作为创新性、引领性、旗舰性文化传播平台的担当与情怀。在我看来,这档节目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给世界传统文化的传播难题,找到了一种中国式的解决途径。

  《经典咏流传》究竟做对了什么?我认为,它有三个精彩之处——

  首先是“跨界融合”与“跨屏心动”引发的模式创新。

  节目“和诗以歌”,将古典诗词配以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邀请文化学者和音乐大家联席点评,深层挖掘、多元解构诗词音乐中的主流价值表达,让它们在当下语境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传播欲望;整档节目将“再造经典”作为核心要义,“轻赛制,重传承”,同时在融媒体传播路径上作出了积极实践,深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我的学术研究方向之一是国际电视节目模式创新。在浩如烟海的模式中,广泛使用的核心装置无非以下几种:灭灯、掉坑、转椅、开门、电梯、传送带,其他全是这六种的变种。这样的形式创新看似简单,实则要达到与节目理念的高度匹配很难。而《经典咏流传》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我们在美轮美奂的“时空穹顶”舞美之外,真正原创出来了一个观众可佩戴的心形装置。

  它将“心动”做了一种惊喜感、悬念感、仪式感合一的外化呈现——在歌手演绎歌曲的过程中,场内观众可以即兴点亮胸前红心,时刻表达他们对歌曲的喜爱。与此同时,大屏将所有红心汇聚在一起,寓意着对经典流传激情的累积。而场外观众则可以通过微信“摇一摇”实时分享,不断叠加心动指数,荧屏内外共同发起一次又一次对经典的致敬。

  这种做强互动的节目设置,使得每一首歌曲都有不低于千万人次的人群进行跨屏交互,实现了超级季播综艺级别的媒介融合创新。

  《经典咏流传》的第二个精彩之处,是它在诗词类型、音乐曲风、咏唱嘉宾三个维度,全面实现了选题创新。

  在《经典咏流传》里,我看到了一种分外开阔的“合纵连横”气象。“合纵”,是指传统和现代的握手。上下五千年的浩瀚诗词,共同穿越时光的长河,在2018年农历新年的伊始放歌荧屏;“连横”,是指打破音乐选曲与诗词选题在文化、民族、地域上的界限,使优秀文化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博采众长,共唱经典。

  参加《经典咏流传》的嘉宾丰富多元。而播出至今,最让我震撼的表演者,是已经88岁高龄的巫漪丽老师。她是新中国第一代钢琴演奏家,也是《梁祝》首位钢琴伴奏缩谱编写者与表演者。由于老人的身体原因,节目组以“跨国联动准直播演唱会”的方式跨时空致敬经典,首次将纪实性、新闻性和综艺性三者统一。

  当我们看到那双苍老的双手在黑白琴键上行云流水,灵活翻飞,很少有人不为之触动。这支曲子早已融入她的生命,哪怕白发苍苍,她仍然在音乐世界里用无限热情,诉说着中国千百年来最为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老人家总说:“西方乐器要有中国情”。她也总以贺绿汀老先生的话鞭策自己:中国的钢琴作品一定要演奏好;如果演奏不好,那就只能永远停留在纸上。

  这位前辈给我的启发是:文化交流互鉴到最后,实际上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无限拉近。无论人在何方,无论是什么样的民族和国家,恐怕都可以在我们的音乐文化中,感受一种人类文明的力量。我们不必拘泥于传承经典究竟用何种乐器演奏、以何种文化形态呈现,就好像演绎《登鹳雀楼》的果敢Duplessy疯马乐队,这虽是一支中西合璧的国际乐队,但仍能使诗词以音乐为媒,穿越古今,跨越国界。

  《经典咏流传》的第三个精彩之处,是它在垂直细分与文艺美学领域,实现了价值引领上的格局创新。

  去年至今年,国内电视创新有两大变化,《经典咏流传》都成为印证。第一,是垂直细分引爆大众围观,《经典咏流传》 用音乐传播诗词,形成了音乐和文化两大细分品类的合流与升级;第二,是电视文艺美学的回归。这一年多来,电视文化综艺虽迎来了迅猛发展,但是“益智答题”和“朗读诵读”占据了很大比例,市场跟风严重。当我们翘首以待文化类节目在资源、品类、形态上实现更多突破时,《经典咏流传》 及时为我们树立了新的文艺美学标杆,特别是在音乐美学和诗词美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化节目的能量不断爆发,既是大众审美日益提升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证明。从 《经典咏流传》 的创新出发,我不禁畅想——未来,如果我们能够在节目中把文、史、哲、美这四个领域全部打通,那就更好了。因为,不光是诗词和音乐,文学、美学、哲学、史学这四者都可以共生共融。所以,我们还可以挖得更深、拓得更宽,以满足更多观众求知若渴的欣赏需求。

  此外,“让经典更加流行”这一层目标我们其实已经达到了,那么,有没有可能让传承走向世界?有没有可能到“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去唱,走进联合国去唱?在更为广袤的世界舞台上去唱?这都有待于我们做更深层次的探索。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本文摘编自人民网-传媒频道。)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