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jp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两会”问计:上海城市文化品牌如何打响?

2018年01月30日 09:13    来源: 央广网     王渝新 吴善阳 杨静 傅闻捷 林馥榆 唐奇云 韩晓余

  原标题:“两会”问计:上海城市文化品牌如何打响

  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承载着城市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担当着为城市塑型铸魂的责任,也体现了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未来5年上海将基本形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基本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也将全面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15%左右。

  上海拥有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和坚实的文化发展基础。去年12月份发布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文创50条”)正逐步实施。下一步,如何“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打响城市文化品牌”成为今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红色文化从体验着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继承革命文化”,上海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因此,如何在继购物旅游、城市景观旅游、餐饮旅游、古迹旅游之后,大力打造红色文化体验式旅游,需更多注入新思维。

  对此,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主持系副主任董健建议,除了加强旅游主管部门的进一步开发、引导和规划,可在世博园、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等场馆,应多建造红色文化体验式场馆,并开发一些有红色历史的工厂(如纺织厂、纱厂、印刷厂、造船厂等厂房车间)作为红色文化体验式旅游的景点。此外,文化主管部门应制作和扶持一些大型且能代表上海、国家和国际水准的大型文艺节目,以高水准的海派风情吸引全球游客。利用光影灯光秀等高科技手段,让“魔都”名副其实。

  海派文化从娃娃抓起

  关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守住历史,其次要创新发展。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作协副主席秦文君认为,培养海派文化首先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儿童文学家有这么一个领军人物陈伯吹先生,他在91年生命里做了70年的儿童文学,非常厉害,这是不可复制的。还有张乐平,他的《三毛流浪记》这么多年来每年比新书还销得多,每年几十万的销售量。”

  秦文君认为上海还有一些文化作品,但是年代很久,但新的儿童文学品牌比较少有。她提到,几年前,上海作家协会支持六个作家一起做了小熊包子系列,刚刚出版就得到了桂冠中国儿童文学奖,被评为全国大众最喜爱的50本书之一,被上海儿童剧院拍成了儿童剧播映。最近,上海少儿图书馆首次发布的图书报告,小熊包子因为传达海派的乐观和创新深受儿童喜爱。她希望接下来会有更多新的海派儿童文学的品牌不断涌现。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演员陆锦花也觉得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艺术熏陶的好时机。“不是靠大量知识性内容的灌输,直接讲中国上下五千年如何如何,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穿插在体育、音乐、手工等不同课程中。比如中国传统特色的游戏可以和体育课结合,民乐民谣可以和音乐课结合,非遗制作可以和手工课结合。”

  陆锦花建议:“幼儿园可以和文艺院团有所合作,开发、定制一系列适合学前年龄段观赏学习,又像演出又像教材的课程,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种子。”陆锦花表示,非遗传承人们都十分乐意走进校园,走到孩子们中间,让这些“瑰宝”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文创消费从创新开始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上海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数据显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1043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12%;产业增加值3395亿元、同比增长8.2%。文创消费之路如何再创新、再出发,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影视学院院长厉震林认为,上海历史有许多存在很多隐性的文化品牌有待挖掘,文化旅游是下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他建议,按照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打造1-2台夜间上海标志性海派文化作品,将其纳入旅游系统和旅行社互动起来,白天参观、购物晚上看演出;或者集中打造一个区域,把文艺旅游可以集合起来,纳入旅游体系,成为文化旅游目的地。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速达同样指出:上海美影厂不单单是一个文化品牌,它也能与上海消费、上海制造等品牌建设相结合,打造独具上海特点的文创产品。“比如孙悟空、哪咤、黑猫警长、大耳朵图图等众多IP,都是经过了几代艺术家的创造,我们会把这些IP做时尚创新。”速达表示,“上海美影厂的跨界尝试——国漫主题咖啡店是去年元旦开业的,年轻人对国漫的喜爱也给予了我们更多信心。经过多年时间检验的国漫经典与时代创新完全可以‘两条腿走路’。”

  

  上海美影厂国漫主题咖啡店内的文创产品(食品)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张晶雪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