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年谈对象从一张电影票开始

2018年01月16日 11:22    来源: 金陵晚报     秦信夫

  原标题:小青年谈对象从一张电影票开始

  当时一般家庭住房挤挤杠杠的,谈对象没地方,虽说露天电影也不错,但不上档次,私密性差。而电影院是最佳场所,也是保密性强的地方。尤其第一次约女朋友,而当时的电影票太难搞,售票处早售光……

  一晃六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但我对电影的热爱始终未变。

  儿时的露天电影

  笔者年幼时,看的第一部国产故事片是《智取华山》。1953年,我刚十岁,因家父带我进城做生意,顺便带我进城玩玩,在新街口胜利电影院,生平以来第一次看电影。

  随后栖霞街上也有了电影队,每周六晚上在我们读书的栖师(栖霞中学前身)附属小学操场放映,《南征北战》,《翠岗红旗》等,印度电影《流浪者》等,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无穷的欢乐。

  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很匮乏,栖霞街上连电都未通,一旦电影队拖着放映机和发电机从街上走过,我们这些小厌蛋,就跟在他们后面,呵二屁,帮忙推车,挂布银幕,扯电线等,同时也将家中板凳带来,抢占好位置等。吃过晚饭,有的全家老少齐出动来看电影,大人遇到熟人互相打招呼,热闹非凡。我们这些小厌蛋在现场不安逸,奔跑、追逐、打闹,开心得一塌。看发电机如何发电,看放映员如何架机子,如何装上电影胶片,如何放映,对如同照相底片的黑色胶卷如何变成可动画面,至今都未弄明白,虽说知道胶片一秒钟在光照下跑了24格,变成动态,但始终不相信。

  一旦天黑,正式放映,全场鸦雀无声。

  那时候,别说电视、手机,连半导体收音机都没有。到晚全街乌漆麻黑,人们早早进入梦乡。唯独周六晚上的一场电影,将全镇大部分人集中在一起,大人八分线,小孩六分钱,当时大米每斤一毛四分,中熟米每斤一毛一分六,一张电影票的钱够买半斤米,因而也将部分人挡在场外。

  南京的电影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在太平门外板仓街有家南京电影机械厂,专门生产电影放映机,其中16毫米放映机专门针对郊区农村露天放映,体积小,搬运方便,半小时换片一次,很受群众欢迎。

  当时南京城内有十多家电影院,甲级有:胜利、大华(一度曾叫军人影剧院)、工人(属工人文化宫)、解放(夫子庙)、和平(山西路)、建邺、下关等。放映首轮影片,票价:前排二毛,后排二毛五。乙级有:新光(大行宫,曾叫过儿童电影院)、中苏友好馆电影馆(新街口)、中华剧场(淮海路)、大光明(夫子庙)等。放映复映影片,票价:前排一毛,后排一毛五分。

  1958年,在鼓楼建曙光宽银幕电影院。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随后第一部国产宽银幕彩色影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巨片《东方红》上演。

  当时除上海、北京、长春、西安电影制片厂外,全国各省都建立了电影制片厂,南京成立江苏电影制片厂,首部影片是秦怡主演的《红色的种子》。电影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1962年,当时的文化部为表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演员二十二名,如上海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孙道临、秦怡等人,长春厂的赵联、印质明、金迪等,八一厂的王晓棠、王心刚等人(名字我记不全了),他们的大照片挂在各电影院候影大厅内,供人们学习欣赏。

  1964年,笔者高中毕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编导系(因为我的身高太高,不适合报考表演系),因种种原因未获成功。

  小青年逗电影票送女友

  电影有电影的长处,银幕大,声音响,节奏快,剧情紧凑,叙述故事不拖泥带水,必须在一个半小时至二小时内表达清楚,说个道理。另外,人身如其境,欣赏效果好,特别是青年朋友,是谈对象的好地方。当年很多小青年谈对象是从一张难搞的紧张的电影票开始。

  当时一般家庭住房挤挤杠杠的,谈对象没地方,虽说露天电影也不错,但不上档次,私密性能差。而电影院是最佳场所,也是保密性强的地方。尤其第一次约女朋友,而当时的电影票太难搞,售票处早售光,而只有在影院门口逗(等退票)票,当时有些不上班的无事佬,专门在售票处排队买电影票,然后加价卖给别人,时称黄牛。有次放映朝鲜彩色影片《卖花姑娘》,我花了双倍价钱,从黄牛手中买了两张黑市票,第一次约我女朋友、后来成为我妻的她。有的小青年木里十骨,买了票乱塞,不掂掂自己分量,与女孩相差太大(本人单位,工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等)结果女孩不要,当场给你难看下不了台,因女孩根本看不上你,你泡汤拜拜。或勉强去看一场电影,以后再也没有下文。一晃六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但我对电影的热爱始终未变。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