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票价的背后 折射影院生存困境

2015年07月15日 14:20    来源:CE.cn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此次发出这样通知背后,其实也反映出了当前我国影院生存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北京新影联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表示:“这是院线最坏的时候。经营时间5年,8块银幕,年票房收入在2000万元左右,在业内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但它还是在赔本。再扣除员工工资、增值税等,能不赔吗?”周铁东说,“所以现在很多影院是在给房地产商打工,地产商做院线能尽情扩张,因为物业是他们自己的。” 在他看来,电影票房有一半以上都化入房地产泡沫。

  首都电影院副总经理于超透露,首都电影院建立初期,影院的房租基本上只包含200万-300万元的保底费用加上每年10%左右的票房收入,2009年北京影院普遍的房租涨到2008年的两倍,近几年,影院为争取用地,上缴20%甚至更高的票房分成作为房租也是非常普遍的。

  北方电影集团副总裁方卫谈到,影院的成本除了房租,还包括影院硬件改造费用,即旧影院要随着人们观影需求的提升改造成新影城,单厅影院改造成多厅影院;电影设备投入,即数字放映系统和大屏幕的投入;影院的运行经费,即职工工资、日常开销、促销活动经费等。一般电影院前几年都无法盈利,只能想办法尽快收回成本。

  中国经济网小编有话说:与国外一些成熟影院相比,中国影城远没有开发其它的商业价值,经营模式太过单一,很多都只是为了经营电影儿存在。从大的产业角度来讲,其实影城更应该成为电影衍生品和观影消费品的售卖场所,影票只能作为其中一个小的部分。同时随着今后“为商业而影城”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老牌影城注定被淘汰。无论是否管控,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票务运营的多渠道化,“票价亲民”注定会成为发展趋势。而所谓的“低价票”时代的到来,也会直接促使各地区影城寻找出路,谋求生存,进而推动中国电影院的良性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