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与楼市、股市之迥异 《长江》:您如何看待2003年至 2008年期间中国国内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现状?
迈克·摩西:因为我们没有中国国内当代艺术品市场这方面完整的数据,因此很难去准确描述。但据我所知,这5年中这个市场的年交易总额上升了23%,但与1985年至1990年比起来却不算多,当时的5年中,这个数字是30%。如果说1985那几年的市场是泡沫,那么过去5年的泡沫不会比1985年至1990年大。值得注意的是,到了1990年至 1995年,这些艺术品的价值大跌了65%。从历史上看“泡沫现象”,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20年,到现在都没有恢复过来。因此我认为,“泡沫”一但破裂,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艺术品拍卖市场就像股市一样,也有它自己的景气循环,长期来看是增长的,但以年为基础单位来看便不见得如此,因为每一个年代人们(特别是投资者)对美的偏好都不同。
《长江》:艺术品的真正收藏者和那些以投资为目的收藏之间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迈克·摩西:我认识一位中国收藏家,他的家里到处是艺术品,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位仁兄有一天会把这些艺术品给卖了。我想他是真正喜欢这些艺术。但即使对真正的收藏家来说,他们心里也都很清楚,从长期来看,艺术品最后的价值都是上升的。
有一些人则是把玩一阵子,享受艺术品的美,享受把这些美收入囊中的快乐,有一天等它升值了再卖出来,这并不违背自己对艺术品的喜好,因此这种投资也充满了趣味性。
艺术品就像房地产,它的回报是长期的,你不能轻易的将它切割成碎片来卖,而且当人们需要套现时,不动产和艺术品往往是最后变卖的财产。如果你有这种概念来对待艺术品投资,那就比较正确了。反之,如果你把它当作股票市场,期待它在短短四五个月内就有很大的回报,你可能会输得很惨,其中很大的原因是,艺术品投资交易成本很大,拍卖行的提成很高。即使你赚了20%,但交易成本可能高达30%。
有些人很有眼光地知道某些作品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这些人能大赚一笔,但毕竟这种情形实在太少了。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是整体投资者赚钱的机会是均衡的,而不是只有特定消息的人士才有赚钱机会。
“梅·摩指数”的重要性便在这里,它能指出不同类别艺术品项目的历史回报率,透露出哪些(艺术品项目)最热门。比如去年你如果投资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就会挣钱。但问题是,你何时将它们卖出去?所有人都在追求“逢低买入,逢高卖出”,但没有人知道未来。当安迪沃霍尔在上世纪60年代刚出道时,他的作品只值200至 300美元,但如今它的作品价值有如天价。
培养眼光,从把艺术品海报挂在客厅开始 《长江》:应如何训练收藏眼光?
迈克·摩西:这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可能你的眼光不是投资人的眼光,反而是艺术家的眼光,你的眼力可能只服务你喜爱的东西。
不过我有两个途径可以当作参考。举例来说,如果你买了一栋房子,又为了这房子的客厅买了价值5000美元的沙发,那么在沙发后的墙上你会选择多少钱的画作?如果是以艺术收藏的角度去买这幅画作并不打算以它来赚钱,那么,你根本不用考虑其他的事,只要选择你喜欢的一幅作品即可。因为这当中心理的满足感大于一切价值。
如果你花了很多很多钱在购买这幅画作上,而它又不仅能带给你自己美的认同,而且对其他人来说也产生相同的力量,你便可以想想它的潜在交易价值。20年后,你只会把沙发给丢了,那么画作呢?它可能放在那里20年后让你大赚一笔。
训练你的眼光得先找出你喜欢什么。你要经常去各大博物馆,想想那些作品放在你家客厅会是什么效果。然后你临走时买一张它的海报,回家挂在家里的客厅。每去一个博物馆你都这么做,持续三五年后,你家客厅应该会有许多的海报了。
这时你要问你自己,你最喜欢哪几个时期以及哪种艺术风格的作品,你很快就会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然后学习有关知识,最后将这种知识当作基础眼光去分析那些新的艺术品,很快你就会有自己的看法,你的眼力会一年比一年准确。
整个世界都有一个现象,有许多人并没有好的眼光,他们用相当高的价格买进艺术品,但高价格并不意味着高回报,也不意味着符合艺术品的真实价值。有些人用了几百万美元甚至更高的价格买进艺术品,据我们的数据库统计,这些投资每年的回报率仅为2%,然而,那些用500美元至 5万美元买进的艺术品,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却是9%。这就像你买原油(95.06,0.00,0.00%)期货,现在是126美元,没人可以肯定石油一定会升高到200美元或是跌回60美元,我们只能确定,每一代只会出现几个真正在市场上成功的艺术家,有些艺术家能养活自己,但不意味着他们的作品就能拥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长江》:梅—摩指数能帮助这个艺术品拍卖市场变得更加透明?
迈克·摩西:是的。我们建立的信息库有助于描述艺术品大众市场的情形,我们建立了买卖交易的基本信息,以及它们的成交价格回报率这对培养投资意识很有帮助。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