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江: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急需完善战略结构问题

2011年10月21日 15:5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1日讯(记者杜平)  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比较快,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空前重视以及各种利好政策的实施,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在发展过程中,问题也不断的涌现出来。日前,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顾江教授在“中国文化产业30人高端峰会”中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在战略结构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顾江

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顾江 成琪/摄


    第一,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在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国家提出文化战略以来,各种文化交流中心、主题公园、文化商业街区、文化创意产业中心、艺术家村等所谓的文化产业园区不断涌现。各地政府对这些文化产业园区也没有准确地定位,政策上也没有准确的标准。同质化现象还表现为产品结构的单一和服务的同质化。例如景区出售的纪念品,各地景区各具特色而出售的纪念品却大同小异,如果说有差别也仅仅是价格的高低。

    第二,产业链不完善。在顾江看来,一个成熟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应该是主从跟随性的园区,应该有发展比较成熟的上规模的企业存在。一个成熟的大型企业对整个园区有很强的辐射力,对产业链的完善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首先就要完善产业链。

    第三,主导产业选择不明确。主导产业的选择在我国有自发的,也有政府推动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产业都适宜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

    第四,产业关联度不强。文化产业要成为主导产业,一定要带动其他产业或周边产业的发展,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相对固定的局面。例如杭州模式,或者说是西湖模式,顾江曾对西湖做了一个统计,假如西湖是开放式的,政府每年投入50亿,它对周边宾馆旅游产生的收益是400亿。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地产、商贸、流通等行业的发展。

    第五,技术进步对文化产业的贡献力不高。顾江对各地对技术投入数据的测算过程中发现,政府对技术进步方面的投入还是不够。

    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顾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首先,政府在制定各地文化产业政策时要考虑到区域性文化产业的选择和路径安排。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长三角、珠三角是完全不同资源依赖性的文化产业结构模式,不能形成全国统一的模式。

    其次,要积极引导专业的人力资本和专用的机器设备进入这个行业,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第三,要加强以科技性为主导形成品牌效应,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

    第四,要积极推动金融制度创新,引导金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相关链接:

    陈少峰:发展文化内容产业能增强国际话语权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