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尴不尬中求发展 中国芭蕾舞:有甜更有苦(图)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不尴不尬中求发展 中国芭蕾舞:有甜更有苦(图)

2011年08月10日 11:07   来源:人民日报   
  近几年,压力主要出自国际赛事。

  国际芭蕾舞比赛是芭蕾人才的摇篮,无数的芭蕾明星和编舞家从这里诞生,但是,原来20多个国际著名比赛,由于经济的原因已经锐减,现今还能持续的不足10个,比较有影响的是洛桑、赫尔辛基、莫斯科、杰克逊、瓦尔纳比赛。这些比赛为了吸引选手参加,大多演变成了“签约会”。每次比赛最吸引选手的就是各国名团的工作位置,各团体的代表都聚集在赛场周围,等到选手一获奖,马上就可以签约,商业氛围日益浓厚。“还有什么比一份像样的工作更具吸引力?”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赵汝蘅说。

  刚刚在首尔国际芭蕾舞比赛担任评委的赵汝蘅非常感慨,她认为,由于中国学校的基础课扎实,所以常常获奖,但得奖的同时,也失去了不少未来的人才。与国外那些著名芭蕾舞团的工作位置相比,中国的芭蕾舞团眼下还缺少优势。近些年,赵汝蘅经常在各国际比赛中担任评委,每次也成了一些中国选手签约外国团体的见证人。

  已经在上海芭蕾舞团担任11年艺术总监的辛丽丽也有同感,她说各芭蕾舞团的现状都差不多,后继乏人。不是中国的学校培育不出人才,而是有了人才就外流,不仅是比赛后,其实有的尖子早在学习期间就已经找好了国外的出路。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肖苏华说,现在中国的芭蕾舞教育水平和编舞水平在世界都是先进的,学生的身体条件、技术水准和相貌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几代。过去在国际比赛获奖是件很轰动的事情,可如今获奖太多了,已经不能引起外界的注意,所以获奖选手不受重视,而国内团体的环境又不如国外,这也导致一些人才最终选择了出国。

  正是为了尽量扭转这一不利的趋势,身兼国家大剧院舞蹈总监的赵汝蘅全力促成了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而且担任艺委会主席。她说,指望短期内有所改变当然不可能,但通过在中国的比赛,可以让各国选手逐渐了解中国,他们会逐步发现,这里不但古典芭蕾教育基础扎实,并且编舞水平也很高。此次专门设立了编舞比赛,就是想由此发现编舞人才,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编舞水平,用编舞吸引各国的艺术家。

  不尴不尬中求发展

  财政支持不足 原创作品匮乏

  “芭蕾舞在全世界都属于小众艺术,近些年,由于新媒体新艺术的突飞猛进,芭蕾舞演出更受到冲击,现在欣赏古典芭蕾的观众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经常游走于世界各地观赏芭蕾舞的肖苏华教授这样介绍。其实,在中国何尝不是如此,演出和观众人数毕竟有限,要想完全依赖市场生存根本不可能。作为国家应该保护的艺术,芭蕾舞主要靠政府支持。“这在许多国家也是如此!”肖苏华说。

  全国各大芭蕾舞团,尽管名义上有的是事业编制,有的是企业形式,但事实上,各个团体都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拨款,而且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还都属于被保护的艺术。然而,在国家芭蕾舞团担任了15年团长的赵汝蘅却对财政支持深有体会。她说,理论上受到保护支持,可各个团的实际生存状况还是十分艰难的,拼命演出、四处寻求赞助的目的多半是为了基本的生存,为了每个演出项目的财政支持常常要跑断腿。

  辛丽丽认为,在上海这样的生活环境里,芭蕾舞演员的收入算低的。而中国也不像欧洲,社会赞助比较少,没有一家大公司肯对芭蕾舞团保持长期的资助热情。另外,芭蕾的经营人才也几近于无,这也制约了芭蕾的发展。

  广州芭蕾舞团每年都要为经费发愁,苏州芭蕾舞团主要靠旅游项目维持生计,天津芭蕾舞团、辽宁芭蕾舞团的演出也不充足。

  许多舞蹈家认为,中国芭蕾舞的现状有些不尴不尬,名分很高,但实际发展却很艰难。在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方式是,政府对芭蕾舞团给予基本且充足的支持,包括演职员的薪酬、运营经费、创作新剧目的资金,此外,院团要争取社会赞助,尽量赢得市场效益。“政府支持并不意味着不讲经营性,关键在于充分的财政拨款后要有具体的演出要求和指标。”辛丽丽说。

  中国芭蕾最缺的是原创,几年才有一部问世,排练一部新作起码800万元,还未必有市场,像《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有市场效益的作品少之又少,所以各团都喜欢演经典,即使经典也必须是人们熟知的作品,稍微生疏一些的都卖不出票。“缺少原创还在于编导人才奇缺,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在欧美的芭蕾演出中,现代芭蕾的比重很大,而在我国,现代芭蕾的表演、编导就更稀缺了,也没多少市场,至今尚未发展起来。”肖苏华说。

  现代芭蕾在中国没市场,也缺人才,但2008年北京还是成立了一家当代芭蕾舞团。政府对他们的支持主要是项目拨款,而演出市场基本在国外,每次出国巡演还能赚钱。“我们属于‘墙内开花墙外红’的那种,只能着眼于未来了。”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团长助理王超说。

  中国现在学芭蕾的人数众多,芭蕾考级也很盛行,光环似乎很耀眼,可这与专业表演几乎无关。“芭蕾考级的学生能考上专业演员的基本是零。在校的芭蕾舞学生中,特别优秀的也不多,而且综合素质偏低。学习专业芭蕾是件很苦的事情,如今的孩子,谁还吃得了这份苦?”肖苏华感叹道。看来,舞台芭蕾表演的盛衰与社会的学习激情不存在因果关系。

  国家大剧院举办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让很多艺术家看到希望。“假如能坚持办下去,中国就会成为芭蕾舞的国际重镇,通过人才、作品的汇聚,推动中国芭蕾舞的发展,不仅古典芭蕾,现代芭蕾也会大有前途。”舞蹈家赵明满怀信心地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