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创新激发文化活力 郑州踏上"文化名市"之路

2011年07月29日 09: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陈关超
    河南省邓州市地处豫、鄂、陕交界处,素有“三省雄关”和“豫西南门户”之称,是一个拥有170万人口的农业县级市。邓州市委、市政府另辟蹊径,把“文化名市”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考评内容。“十一五”期间,该市积极探索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文化名市”的良性发展之路,保持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市)”荣誉称号。

    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邓州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市、乡、村三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自2005年以来,邓州共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文化茶馆1200个,使农民学习科技有窗口、休闲娱乐有场所、信息交流有去处、情绪倾诉有对象。邓州的文化茶馆建设荣获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第十五届群星奖,被列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

    据邓州市文化局负责人介绍,目前文化茶馆经营年收入3000余万元,带动相关产业10多种,经济效益达上亿元,发布科技信息10余万条。有近40万人次直接在茶馆分享到文化发展成果,有百余万人次得到文化娱乐,有10余万人次通过交流、学习获得致富信息。不仅如此,文化茶馆还能够有效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群众有了矛盾,都去茶馆诉说、评理、解决。据统计,从2005年至今,各文化茶馆积极化解纠纷,使村级信访量下降74%,违纪违法案件下降25%。

    与此同时,邓州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三级馆;利用争取到的600余万元资金,新建了文渠、腰店等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现在,邓州共建成乡镇文化广场28个,拥有三室一舞台的文化大院186个,新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个、基层服务点500余个。邓州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工作被纳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成果展及河南省委、省政府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

    夯实文化资源保护基础

    邓州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文化品牌,弘扬民族文化,全面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十一五”期间,共调查文物点881处,其中复查原有文物139处,新发现有价值文物点742处,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八里岗遗址、福胜寺塔)。目前,邓州有国家级非遗1项(邓州越调),省级非遗1项(邓州锣卷戏),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

    现在,邓州以“天下第一陵”——吾离陵为代表的根亲文化和以医圣张仲景、作家姚雪垠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名扬海内外,以编外雷锋团展览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和以文化茶馆为代表的原生态文化也闻名全国。另外,以花洲书院为代表的“忧乐”文化,以大调曲子、豫西越调、锣卷戏为代表的曲艺文化,以八里岗遗址为代表的古文化,以福胜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等,正成为展示邓州形象的一张张名片。

    机制创新激发活力

    邓州市坚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邓州文化茶馆建设的“政府引导、部门共建、社会参与、自主经营”模式,成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一个共赢创举。邓州还创新思路,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将市属豫剧团、越调剧团组建成演艺集团公司,实行经理聘任制,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活力。

    正是有了这种良性的机制,邓州一系列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不断问世。豫剧《红果红了》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锣卷戏剧本《西台御史》荣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豫剧《范仲淹》获河南文华演出奖。邓州还成功举办了“邓姓文化研究座谈会”“邓姓文化交流活动暨邓氏先祖塑像揭幕仪式”,来自国内外邓氏宗亲代表600余人参加,大大提高了邓州的知名度。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卢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