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驱使伪书市场泛滥 杜绝出版需要法律监管

2011年07月29日 09: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李珊珊
    “如果你买了假烟、假酒,它们对身体的毒害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你买了伪书,你很可能把‘毒药’当营养。”在国内某小说论坛,一位网友这样写道。近日,国内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将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和一名作者告上法庭,理由是该出版社侵犯其肖像权、姓名权出伪书。出版界“见怪不怪”的伪书现象,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何为伪书

    “直到现在,出版界都不能给出‘伪书’的准确定义。它和假书、盗版书不一样,简单来说,假书主要是书号不实,盗版书主要是印刷、发行不实,但伪书的障眼法多种多样,如作者不实、出版时间不实等,再运用假推荐、假排行、假销售量、假授权等方式营销。前段时间我就在市场上看到过一本新出版的书,作者署名为‘鲁迅’。类似这类出版信息不实的书都应该算作伪书。”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国内出版单位工作过的资深编辑蔡某说。几年前,有关部门曾将伪书统称为“含有虚假信息的图书”,后经一些业内专家总结,伪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假冒原版书,如借用西方原著的书名,但作者、内容都是假的;另一种是书根本不存在,书名、作者、内容都是假的。 

    近年来,轰动一时的伪书案例举不胜举。2004年,一本署名王小丫的自传体图书《一路欢歌》在市场疯狂销售,后经查实,这其实是一本从作者到编辑,再到出版社全部被冒名的“伪书集大成者”,不仅作者冒名央视节目主持人王小丫,连责任编辑都冒名金丽红和黎波,还冒名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那本曾被多家企业奉为“管理学葵花宝典”的《没有任何借口》出现在当年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含有虚假信息的图书名单”中,有公开资料披露,这本定价15.80元的伪书在紧急撤架时,销量已突破200万册。2009年,在网络走红后经各大媒体推荐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被证实为伪书,书中“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等曾被许多企业奉为金科玉律的“训言”,实为一署名丹尼·冯的中国人编造,该书在未被揭露前还被授予“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等称号。

    伪书缘何畅销

    北京锡恩管理顾问公司曾在2005年公布过一份伪书名单,有趣的是,内列的95本伪书多为当时的市场畅销书。伪书是如何炮制的?它们又缘何一路畅销?

    小蒲是国内某知名高校外语系学生,从大三上学期开始,她便在一家民营文化公司做兼职,工作内容是将该公司提供的外文图书翻译成中文。据小蒲介绍,这些书的内容基本上是股票投资、经营管理和名人传记。然而奇怪的是,近期公司总让她以最快速度翻译书中指定的部分内容。据小蒲透露,这实际上是公司在炮制非法授权的翻译类伪书。“外文书正常的出版周期都很长,只要是销售前景好,还没等翻译完,业内就会有‘策划人’冒出来做类似的书。只需要把精彩内容稍作修改,就能堂而皇之地变成另一本‘原创新书’,最后把宣传词写得吸引人一些,书就卖出名堂了。”事实上,在图书市场上逛一逛也能发现,单是打着“亚马逊排行榜榜首”宣传语的书籍就有不少,“榜首”理应只有一本书,如今却变出了多部作品,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不少人还戏谑地总结出了“伪书炮制套路大全”,同名同姓、鱼目混珠、古今重名、狗尾续貂、影子作者等在基本套路之列。几年前,国内作家周国平和王朔遭遇伪书事件时,竟然还有人跳出来叫嚣:你叫“周国平”,我也叫“周国平”;你“王朔”写得,我“王朔”就写不得?

    面对这些啼笑皆非却又发人深省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舒宪和《今古传奇·人物》杂志原主编丁伯慧均一针见血地指出:伪书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利”字。“首先是经济利益,只要读者需要,有市场就会有利润。出版社其实最清楚书是不是‘伪’的,但受利益驱使,明知其伪仍然照做。其次,也不排除其他利益的追求,比如说某些领导的政绩。再有就是法律不健全和执法不力使然。5年前,我国有关部门就整治并公布过含虚假信息的图书名单,并要求各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可现在还有不少人在钻空子。”丁伯慧说。

    有“钱途”更要珍惜前途

    当一本本畅销伪书的真实面目被揭开,除了对此进行谴责外,我们更应看到的是:盲目崇拜洋作家、洋排行榜实际上反映了一些读者对本土文化的陌生和不自信。某出版社出版的《没有任何借口》一书200多万册发行成绩的取得,绝不只是因为洋噱头,个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国内出版行业应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沉下心来打造展现中华民族自主文化形象的图书品牌和内容。毕竟,有“钱途”更要珍惜前途,才是出版业的光明未来。

    “不光小公司在做伪书,据我所知,大出版社也有这种现象。出版界急功近利的行为严重败坏了自己的名声。”蔡编辑如是说。

    “在气愤于伪书大行其道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读者为什么如此信任和追捧这些书?”丁伯慧说,“一般来说,读者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基本上是盲目的,这就需要引导。在大家饥渴的时候需要食品是正常的,怕就怕市场上没有好食品,人们只好吃些垃圾食品。我们的文化产品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对于众多打着“国外畅销书”招牌来吸引读者的伪书,不少专家指出,这种欺骗读者的做法反映出了出版业界一些机构和人员诚信的缺失。目前国内这方面的法律依据还很薄弱,希望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把强化行政管理同强化法律规范结合起来,加强引导监督,杜绝伪书出版。民众也应自觉维护自身权益,提高对图书市场的辨识能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卢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