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忐忑>走红 "被娱乐"的龚琳娜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神曲<忐忑>走红 "被娱乐"的龚琳娜

2011年02月22日 14:33   来源:北京日报   李红艳

    什么都没说,又什么都说了

    公众和明星们玩闹得不亦乐乎,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却觉得“其实这一点儿也不新鲜”。十年前,他曾在海淀剧院看刘索拉的一场音乐会,就是类似的先锋音乐。“那时刘索拉刚从国外回来,带来了很多以人声为乐器的艺术作品,风格与《忐忑》很像。”

    “有意思的是,我记得刘索拉那场音乐会,观众普遍接受不了,大概有一半观众都听不下去,中途退场了。”杨禹说。10年之后,风格类似的《忐忑》却得到热捧。“在今天的时代,在互联网的强大传播力之下,人们关注的已经不仅是歌曲本身,而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公众话题,并折射出了某些社会心理和情绪。”

    你是否在为学业发愁?是否在为工作紧张?是否在为爱情彷徨?是否在为健康担忧?“现代人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忐忑》在表达内容上的模糊性,恰好契合了这种不确定性,它什么都没说,其实又什么都说了。”杨禹分析说。

    “忐忑!一听这歌名,直觉就告诉我它能火。”这是媒体评论人孙虹钢第一次听《忐忑》时的感觉,“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太大了,表面看起来也许很淡定,很平静,其实内心可能充满了恐惧感,来自生活方方面面的恐惧感。怎么办?找一个宣泄的途径。于是,《忐忑》出现了。”

    在孙虹钢看来,龚琳娜的“神曲”天生具备走红的潜质:“由于歌词的模糊、唱法的奇特,《忐忑》充分调动了人们的想象力,激起了人们的好奇感和参与感,而这也正是大众娱乐的特征。《忐忑》就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强化着传播效应。”

    龚琳娜还是艺术家吗?

    在娱乐的喧嚣背后,埋伏着一个尴尬的疑问:《忐忑》、《丢丢铜》还是艺术吗?龚琳娜还是艺术家吗?

    “这顶多就是专业人士的练声曲,有必要那么关注吗?我不想发表任何看法!”一位不愿具名的词作家连珠炮般地发了一通议论,“当年青歌赛民族唱法银奖的获得者,好好唱民歌,没火,现在居然靠这种邪乎的东西火了,真是一种悲哀!不光是她本人的悲哀,更是媒体的悲哀,是媒体一步步把她捧成了大腕!有些人为什么喜欢这首歌?是想用这首歌来‘抵制’那些更不说人话的歌!”

    但是,一些老艺术家却对龚琳娜和她的“神曲”很宽容。“我觉得龚琳娜很勇敢,很用心,在声乐界创造出了另一派,姑且叫做‘印象派’吧。至于有些人觉得她搞怪,主要是因为她的表情太夸张,其实《忐忑》这样的作品不好唱,因为有京剧的元素,有京剧的唱法,更考验歌唱家的能力。”83岁的歌唱家王昆说。

    对于龚琳娜的音乐探索,王昆的言语中甚至透露些许肯定的意味:“现在声乐界太沉闷了,在歌唱上有创造性的越来越少了,很多人都是越唱越进入了一种格式化的套路,像龚琳娜这种探索其实挺可贵的。不过,不管是何种创新,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最终还是要回归的,要真正找到中国音乐的根,这才是真正的创造。”

    链接

    龚琳娜的“忐忑”走红史

    2009年10月12日:邹文琴教授艺术生涯五十年暨学生音乐会上,龚琳娜演唱《忐忑》,这是她首次在国内的公开场合演唱此歌。

    2010年2月11日:龚琳娜在人民大会堂北京新春音乐会上演唱《忐忑》。

    2010年国庆节前后:龚琳娜演唱的《忐忑》视频开始在网络上流传,随后被迅速推至“神曲”地位。

    2010年10月17日:王菲在微博中表示对《忐忑》产生了“强烈的翻唱欲”。

    2010年12月31日: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龚琳娜浓妆登场演唱《忐忑》,首次借助电视媒体将“神曲”带到观众面前。

    2011年1月26日:篮协发布通知,禁止在赛场上播放《忐忑》。

    2011年1月28日:北京卫视网络春晚上,龚琳娜带领百人共唱《忐忑》。

    2011年1月31日:人民大会堂北京新春音乐会上,龚琳娜首唱新作《丢丢铜》。

    2011年2月17日:湖南卫视元宵喜乐会节目中,龚琳娜演唱《丢丢铜》。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