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忐忑>走红 "被娱乐"的龚琳娜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神曲<忐忑>走红 "被娱乐"的龚琳娜

2011年02月22日 14:33   来源:北京日报   李红艳
    现在声乐界太沉闷了,在歌唱上有创造性的越来越少了,很多人都是越唱越进入了一种格式化的套路,像龚琳娜这种探索其实挺可贵的。

    著名歌唱家王昆

    当年青歌赛民族唱法银奖的获得者,好好唱民歌,没火,现在居然靠这种邪乎的东西火了,真是一种悲哀!

    某知名词作家

    现代人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忐忑》在表达内容上的模糊性,恰好契合了这种不确定性,它什么都没说,其实又什么都说了。

    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

    由于歌词的模糊、唱法的奇特,《忐忑》充分调动了人们的想象力,激起了人们的好奇感和参与感,而这也正是大众娱乐的特征。

    媒体评论人孙虹钢

    湖南卫视上周直播的元宵喜乐会上,龚琳娜和声灵组合带来的一曲《丢丢铜》,再度被网友围观。从《忐忑》到《丢丢铜》,对于龚琳娜的音乐,公众舆论一直处于两极化状态。针对作品,有人说“感觉像噪音,听完她的歌只想去揍人”,有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针对龚琳娜,有人赞她执著于民歌艺术探索,也有人惋惜她滑入搞怪成瘾、哗众取宠的泥淖。

    龚琳娜的“神曲”,艺术?垃圾?

    一首歌曲,变成一场游戏

    “在舞台上我不怕变丑!”很多次接受采访,龚琳娜都如此表白。

    不管是唱“听一万遍也学不会”的《忐忑》,还是“只能听清楚两个字‘丢丢’”的《丢丢铜》,龚琳娜唱得都是一本正经。至于夸张甚至有些搞怪的表情,她觉得那是表现歌曲内涵所需:《忐忑》就是夸张变形地展现一种生命的活力。“现在的中国民族音乐就像当年的我,迷茫不知出路。我希望用自己的例子告诉同行,你得做有力量、有内容的音乐,才能让观众为之一震。”

    生于贵阳的龚琳娜,5岁登台演唱,7岁国内巡演,1999年以文化部“民歌状元”称号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25岁时,她荣摘第九届青歌赛民族唱法银奖。之后,她远赴德国追寻自己的音乐之路。也许这位“出身”正统的民歌手不曾料到,自己会以这样一种非正统的方式走红。

    在网络上,《忐忑》成了一个参与度很高的“网络游戏”。网友们争先恐后为这首歌填词,并拿它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消遣。而“龚阿姨”龚琳娜也成为被调侃的对象。生活中,《忐忑》在民间掀起了一场狂欢,炒菜唱《忐忑》,打蚊子唱《忐忑》,哄孩子睡觉唱《忐忑》,还有人将《忐忑》设置成起床闹钟。

    明星的介入,使《忐忑》愈加成为一个公众娱乐话题。王菲饶有兴趣地翻唱这首歌,结果“眼珠子都转丢了也没找着那忐忑劲儿”。此外,郭德纲、杜汶泽、水木年华等也都来掺和,赵本山更是对媒体说,没事儿喊一两嗓《忐忑》,不失为减压良方。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