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最好的时代,他们为何选择上海

2020年07月10日 09:51    来源:文汇报    任荃 沈湫莎

  在现代感十足的上海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AI Tower),上海期智研究院与阿里、华为、微软等产业领袖毗邻而居。这家成立于今年1月,由图灵奖得主、中科院院士姚期智领衔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将目光投向了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AI基础研究。这里正在推进探索的,是全球AI最前端、最有创造力的项目,希冀10年后有实力比肩全球前五人工智能研究机构。

  作为现代密码学基础的奠基人和图灵奖唯一的华人得主,2004年,姚期智回国创办计算机天才云集的“姚班”,去年又创办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智班”。这一次,这位战略科学家为何选择了上海?

  “十年后,世界上最好的人工智能在哪里?我想上海一定会是其中之一,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从姚期智肯定而富有预见性的判断里,我们读到了这个被誉为“AI最好的时代”里,上海的机遇与使命。

  超前布局夯实基础,为明天做好准备

  人工智能正作为一股革命性的力量,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要想与时代同步,必须看准趋势,以超前眼光布局未来。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现场,姚期智表示,尽管我们不知道“超级AI”会不会来,但请做好准备。因为,“现在的美好应用,均来自于过去的理论研究;同样的,今天的理论探索,也会让我们拥抱想象力无限的AI未来。”

  为明天“做好准备”,期智研究院锁定了人工智能、现代密码学、高性能计算系统、量子计算及量子人工智能、物理器件与计算等五个基础研究方向,并将逐步向神经科学、金融科技、信息安全等其它交叉研究方向拓展。

  姚期智深知,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需要有强大的基础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理论和核心技术,需要培养一批又一批一流人才,现在我们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这也是他在74岁高龄创办期智研究院的初衷。

  选择落子上海,除了生于上海的渊源,更是基于姚期智对这座城市自身定位和发展空间的缜密观察,以及对于中国AI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在他看来,中国人口规模大,产业生态丰富,信息化程度高,对人工智能发展十分有利。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人才优势、城市文化,将会在智能时代勇立潮头。因此,“也许不需要等到10年,我想5年以后,大家就可以看到成长。”

  要想在AI时代走得更远,最重要的就是夯实基础,提升AI创新策源能力,上海正在为此积极努力。去年5月,上海新一代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启动建设。一年来,上海紧扣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瞄准AI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面向国家战略和原始创新需求,深化重大基础理论系统性布局,培育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

  构建“智联世界”朋友圈,汇聚AI实力派

  上月中旬,15位中国人工智能科学家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机器智能》上,首次发表关于中国AI发展的全景式论文。这篇集结中国最强AI力量的重磅发声在国际科技界引发诸多关注,被称为“中国AI青年科学家的集体亮相”。

  论文由AI青年科学家联盟·梧桐汇牵头,联盟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作为通讯作者,12名国内一流高校学者和氪信科技、字节跳动、美团点评等各领域领军AI企业共同撰写。

  “梧桐汇”这一诞生于上海的新兴AI组织,起源于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如今已吸引到国内领军人工智能企业、互联网科技巨头、青年专家学者等近30人加盟,成为 “AI in Shanghai”的新名片。

  “我们聚到一起,是因为推动AI技术进步和落地的使命感。在这座‘智联世界’的创新之城,拥有比以往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能看到更多应对挑战的可能性。”在联盟发起人之一、氪信科技创始人兼CEO朱明杰看来,当下是AI最好的时代,而上海敏锐感知、捕捉到了这个指向未来的时代脉搏,立足厚积的人才基础、城市文化和产业生态,脚踏实地地探索迈向AI“最佳实践”。

  像朱明杰这样的“AI实力派”,近年来选择在上海创业已成为普遍的风景。统计显示,中国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AI热土之一,而上海则吸引了全国大约1/3的AI人才。

  在上海人工智能TOP100企业的创始人中,三分之一为80后和90后,一个年轻、高知、富于创业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群体正日渐壮大。

  投资未来,让更多年轻人走上赛道“被看到”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设“青年优秀论文奖”。这是大会组委会首次会同上海市科协,面向全球4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征集优秀论文,以此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AI基础研究,走上AI赛道。

  “征集令”一出,美国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以及清华、北大、华为、腾讯等在内的海内外80多家单位,共提交论文184篇。出人意料的是,论文第一作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9.9岁,这让由多国院士组成的“前浪天团”评委们感慨“后浪汹涌”,也让人们对AI的未来充满期待。

  在最终入选的10篇优秀论文中,24岁的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庞博是最年轻的第一作者。有意思的是,庞博的导师、上海交大教授卢策吾也是“年少成名”——2016年回国任教的他,曾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创新35人”中国榜单。对于学生的获奖,卢策吾表现淡定:“这很正常,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加入AI领域,大一大二发表文章的人也不少,在这个领域被大家‘看到’的年龄是30岁。”

  为了让更多有天赋的AI人才被“看到”,在去年人工智能大会期间,由卢策吾和朱明杰共同担任执行理事的AI青年科学家联盟面向全球推出了“A班计划”,精准孵化20至30岁之间最具潜质的AI青年。参照类似诺奖的提名方式,首批“A班计划”评选出了来自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和卡内基梅隆、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大学的11名博士和研究生。

  “当代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了后深度学习时代,有产生大师的机会,这一代年轻人的使命就是去突破,而非走前人的‘延长线’”。卢策吾期待着顶尖AI人才的厚积薄发,正如他所期待的上海AI产业终有爆发的那一天。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