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小“井喷”:文化消费拐点会由此到来吗

2018年02月23日 08:28    来源:中国文化报    曲晓燕

  原标题:春节小“井喷”:文化消费拐点会由此到来吗

  

  春节期间,北京亦庄某影院内观众正在排队购票 曲晓燕 /图

  刚刚过去的戊戌狗年春节长假,再次用一组组数据证明了国人的文化消费热情,电影票房、旅游人次再创历史新高,文化庙会、书店成了百姓“心头爱”,可以说,文化已经成为春节“消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本版特别推出“春节+”系列报道,从电影、网络直播、设计等方面来观察今年春节期间的文化消费市场。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农历狗年春节出现了文化消费的一次小“井喷”。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既有电影院、庙会、旅游景点堪比春运场景的直观观察,也有2月16日电影票房突破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纪录这样具有指标性意义的数据支撑。其实,对于业内而言,所谓的“井喷”本不用等到节庆消费的助力才能做到,毕竟,根据国际经验,我国人均GDP早已超过消费升级所需要的5000美元甚至是8000美元的关口,但“井喷”却迟迟未现,几成一个悖论。那么,作为观察文化消费水平的最佳时机,狗年春节文化消费的小“井喷”到底是因为某些具体文化产品导致的具体情况,还是可以被视为文化消费发生质变的拐点?

  产品供给侧发力

  今年春节文化消费的小“井喷”首先得益于丰富且质量较高的文化产品、服务的供给。而这样的局面又得益于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发力,其直观表现就是文化消费在经历了积累和培育期后在春节期间“大放异彩”。

  以表现最为突出的电影市场为例,近几年来影片质量的提升在今年春节黄金档收获了“硕果”。《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等制作精良影片的集中上映,是今年春节黄金档票房破纪录的主要原因。有趣的是,这几部影片都有口碑和票房良好的“前传”作为依托,《唐人街探案》和《捉妖记》作为系列电影自不必说,即便是一直强调与《战狼2》很不同的《红海行动》也要感谢前者用超过50亿元的票房开辟出的一块细分市场。

  不仅电影市场如此,今年春晚中的国宝《丝路山水图》回归环节也收获了大量的好评,而这样的节目效果与之前央视推出的被誉为最佳综艺节目的《国家宝藏》的热播不无关系。“我认为今年春节文化消费的小‘井喷’首先反映出的是近几年供给侧改革发力的成果,比如文化旅游的火爆实际上就得益于近年来地方政府重视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并把文化旅游项目、产品的开发作为重要抓手。”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电影、文化旅游等表现比较突出的行业都是市场机制比较成熟的行业,且产品也是大众能够消费得起的,同时近几年其消费环境改善非常明显,比如电影行业的互联网购票,以及文化旅游的交通条件的改善都是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蓝皮书》主编张晓明对记者分析道,“《文化蓝皮书》曾经提出过,我国文化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同阶段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只要条件适合,就有可能出现爆发的情况,今年春节的情况可以视为一种小的爆发。”

  此外,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创新所带来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也是春节文化消费小“井喷”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创新的应用改善了消费环境,刺激了新型消费,也释放了之前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张晓明表示。

  制度供给侧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供给侧改革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产品和服务的变革,其深层次的含义实际上是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这个角度来看,促成此次春节文化消费小“井喷”的要素还包括制度方面的供给侧发力。

  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推动的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开始于2015年,先后公布了第一批两个批次试点城市共45个,进入2018年,试点工作进入成果验收阶段。这一规模巨大的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对试点城市的文化消费拉动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春节期间,记者注意到,青岛、沈阳、长春等多个试点城市都专门策划了针对春节的文化消费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政策供给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有关部门非常注意引导扩大文化消费的工作,特别是利用节庆来推动传统文化、民俗等的消费,可以说形成了很好的合力,这也进一步促进了消费潜力的释放。”魏鹏举说。

  放到更大范围来看,春节文化消费成绩的取得与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让企业更加灵活地响应消费者的需求,简言之就是让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从‘十二五’以来文化产业政策变化的趋势也可以看出来:从针对国企改革的特惠政策走向针对所有文化企业的普惠政策,从针对传统文化单位的小文化政策走向针对文化产业的大文化政策,以及从产业支持性政策走向市场建设性政策。”张晓明从更长的时间维度分析了制度供给侧发力给文化产业并进而给文化消费带来的影响。

  另一个关于狗年春节文化消费值得注意的制度发力来自于市场监管层面。在狗年春节前,文化市场监管和规范发展成为了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文化部先后针对农村表演市场、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多个领域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保障了春节期间良好的文化市场秩序,对此,魏鹏举分析认为:“近年来,我国文化市场发展的制度规范已经越来越到位,长期来看,这种规范到位的市场监管对于文化市场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拐点言之尚早

  尽管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狗年春节的文化消费出现了小“井喷”,但如果将此视为文化消费的拐点还是为时尚早。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效需求是有需求意愿和购买能力两个要素决定,简单来说就是“愿意买”和“买得起”两个层面的问题。如果说以上所言的供给侧发力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愿意买”的问题,那么“买得起”则是决定文化消费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再来观察狗年春节文化消费的小“井喷”,就会发现节庆的集中消费,特别是对大众娱乐类文化产品需求的集中释放还远远不能说是文化消费质变的标志。长期从事文化消费数据研究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亚南对记者表示:“所谓国际经验数据在中国不灵的原因是因为国情不同、公共保障水平不同,于是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增长与经济发展、收入增多没有同步的正相关关系,与居民积蓄增高却有逆向的负相关关系——民众要抑制消费加大积蓄首先就会减少‘非必需’的文化消费。”

  虽然任重道远,但从今年春节文化消费在供需两端的繁荣还是可以看出文化消费的前景可期。“从更大的层面来看,改善居民的基本保障条件是让消费者更放心地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要协调好公共文化保障和文化市场之间的关系,避免产生挤出效应。但从总体上来看,文化消费的提质增量是破解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抓手,其前景是乐观的。”魏鹏举认为。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