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书: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样态

2018年02月14日 08:35    来源:中国文化报    胡克非

  原标题:日历书,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样态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故宫日历》

  

  

  

  

  《故宫日历(2018)》及其内页

  上世纪30年代初期,故宫博物院就努力通过出版物介绍故宫藏品、推动文化传播。《故宫日历》便是其中之一。当时人们争相购买,诗人俞平伯更是买来《故宫日历》送给老师周作人。在那个年代,一本小小的日历在记录时间的同时也为普通大众打开了一扇欣赏文化珍宝的窗户。

  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兴起,这种传统出版物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2010年,《故宫日历》重新出版。随后,中华书局等出版机构也出版了传统诗词、建筑、童谣等各类文化主题的日历书,内容丰富、装帧精美,颇受欢迎。可见,人们对日历书的需求除了计时,更多了对文化与精神的寄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初,市面上各种日历书种类达200余种。随着各出版社与集团、图书销售企业、文化创意团队的进入,日历书呈现井喷之势。

  日历书成为传统文化载体

  重新启动出版的《故宫日历》版式、尺寸严格依照1937年的民国版本,封面字体“故宫日历”四个字由汉代《史晨碑》集字而成,外包装使用了象征着宫墙的红色布面,书脊处的烫金图腾则对应每年的生肖。接下来几年,日历分别展示了玉器、龙主题文物等藏品,年年不同。以2018年为例,《故宫日历》精选了365件表现灵犬与瑞兽的文物,囊括历代书画、雕塑、服饰、器物等。编辑王冠良说,2017年《故宫日历》总销量约57万册,对实体出版行业来说,这样的成绩的确令人侧目。

  业界普遍认为,《故宫日历》的火爆不仅因为精美的印刷制作工艺,更是凭借着对传统文化的创意与挖掘,在传递美好祝福的同时,宣传了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更符合当下大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正因如此,《中华诗词日历》《每日读诗日历》《时光本草》《红楼梦日历》《佛山木版年画日历》等一批传统文化类日历书在2018年日历书的出版和销售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诗词日历(2018)》这部日历书的篇目选择非常巧妙,例如除夕那天选配的是宋代词人韩疁《高阳台·除夜》,端午节那天选配的是刘克庄的《贺新郎·端午》,儿童节那天则选择了王安石的《赠外孙》。这部日历书的责编李世文表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细节可以精心、深入挖掘,通过重温诗词让读者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正能量。

  “想要做好传统文化题材的日历书并不简单。”北京外研书店总经理付帅坦言,对出版社来说,制作传统文化类日历书需要深厚的积淀,故宫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社有着得天独厚的内容积累,在素材选取上有庞大的“数据库”做支撑,其他一些出版企业想要蹭热度、盲目跟风,很可能会在开发时遇到困难。

  把日历书打造成文创产品

  “日历书有自身的局限。”图书编辑余方远说,日历书印刷装帧的成本很高,销售周期很短,收藏价值也并没有想象中高。其实,日历是一种文创产品,而在未来支撑它生存的,一定不仅仅来自于“文”,更来自于“创”。

  在连续多年收到同行赠送的日历书后,余方远决定自己制作一本。由于多年编写北京民俗类图书,加之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浓厚感情,他决定以北京为主题做一本名为《纯北京》的日历。北京的美食、传说、风光、民俗等都成为余方远笔下每天的故事,不过这些故事并没有印在日历中,而是每日更新至互联网社交软件的公众号里。读者每天扫描日历中的二维码就可以读取一个关于北京的故事。

  这样做的原因是余方远希望带给读者新鲜感,并根据读者的实时反馈、通过与读者的网络交流,更好寻找其兴趣点,以便及时调整之后的故事和文章。不仅如此,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日历还加入了商业开发,为二次消费制造可能性。

  陈伦是文创企业“有礼有节”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团队制作的《传家日历》在众多日历书中脱颖而出,被读者称为“奇书”。陈伦表示,每年的《传家日历》需要整一年时间来创作,表现形式是“一天用一幅插画”演绎当天的内容,整本日历下来需要377张插画,这个体量非常庞大,设计团队白天设计每张画面的构图,插画团队晚上根据构图进行插画创作。

  此外,陈伦和同事还跳出传统日历制作思维,开发了一个手机APP,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浏览《传家日历》,并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日历,分享到社交媒体。重点页面还植入了AR技术,通过APP扫描日历页面,即可通过动画、声音等AR效果让画面背后的传统文化瞬间“活”起来,带给读者一种全新体验。陈伦说:“通过全新的演绎可以拉近传统文化和当下生活之间的距离。”

  大浪淘沙,日历书热度仍将持续

  如今的日历书与我们以往认知的日历在使用人群和使用场景上已完全不同,创意日历之所以能够兴起,陈伦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呼应了大家心里原有的日历情感,二是通过创新唤醒了大家的这份情感,三是找到了新的消费者使用场景。

  读者马武为每年初都会购买一批日历,有的自己留着用,有的送给朋友,且很多朋友也就此加入购买日历的行列。谈到消费者购买日历的心态,马武为分析,一是寻求日历内容对自己知识的丰富,二是满足自己的审美情趣,此外,购买日历也为生活增添了一些仪式感。

  虽然如今的日历书种类繁多,但其中的优秀产品销量仍然可观。某书店的经营者付帅认为,日历书的火红还将持续几年,因为中国读者群体基数较大,其需求也各有不同,以狗年生肖主题为例,有人需要“珍品馆藏”“自然科普”,还有人需要“写真摄影”“咏狗诗文”,这样需求带来的购买力仍然可以支撑热度。虽然纸张价格连年上涨,但是日历书的版权成本并不高,更多的成本是在前期的内容设计、印制和推广上,所以只要能抓住一部分读者的需求,就有一定的盈利空间。

  趁着市场的热度,仍有企业不断加入日历书的制作、出版,这在陈伦看来是好事。他称,日历书种类的增加,可以让优秀的产品保持危机感,通过不断更新迭代自我超越;当然,那些纯粹趁着热度粗制滥造、糊弄消费者的产品很快就会被淘汰。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