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乡村振兴短板变长

2018年01月11日 08:30    来源: 光明日报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徐晓阳

  原标题:南京:乡村振兴短板变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随后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也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在南京,乡村正成为亮眼的风景线。2017年下半年至今,南京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内外兼修”抓村容村貌、“一村一品”抓乡村经济,建设“村美、民富、精神足”新农村,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触手可及。

  垃圾治理走好生态路

  村美,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面子”,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打底”工作。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垃圾治理是首场硬仗。

  10日下午4点多,南京江宁区世凹桃源村的保洁员尹治生如往常一样熟练地将绿色垃圾桶从运输车上拖下来,将一桶桶的厨余垃圾倒入处理设备中。“厨余垃圾经设备处理之后‘变废为宝’,就成了瓜果蔬菜的好肥料。”

  世凹桃源村是南京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村庄,也是南京具有代表性的美丽乡村,每到旅游旺季,游人如织,农家乐生意兴隆。“村民口袋票子多了,但厨余垃圾也多了,环境污染让百姓苦不堪言。”尹治生说。

  2017年6月开始,南京试点推广乡村垃圾分类工作,在当地十多个乡村对生活垃圾进行“两次四分法”处理。“两次”由农户在家中将生活垃圾分为干湿两类,“四分法”则由保洁员将已分类垃圾运送到社区再处理。此外,试点乡村还配备自动化分拣设备和日处理300公斤厨余垃圾设备,基本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一开始我们也搞不懂怎么分类,后来慢慢就熟练了。”世凹桃源村康宁土菜馆的老板汤志刚说,现在每天下午3点半,保洁员就来清运餐厨垃圾。“过去这些餐厨垃圾都是一扔了之,现在全部回收走,环境干净了,游客也多了,我们生意更红火了!”

  目前,南京市各区郊县乡镇正同步推进生活垃圾“两次四分法”。据悉,到2019年,南京100%的行政村将全面推开垃圾分类处理;到2020年初步建成农村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的系统,实现有机垃圾处理站、垃圾分类分拣站全覆盖,让乡村焕发“新颜”。

  农旅融合铺就致富路

  让农村美起来,更要让村民富起来。南京各村根据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种养业,并结合乡村旅游,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位于丘陵深处的桠溪镇,曾经是南京高淳最贫困的地方,当地青壮年基本都在外打工。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将在外打工的中青年请回来,“帮规划、帮建设、帮带客”,办起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和生态农业。

  “农副产品在家门口就可以卖到好价钱。”谈起生活的变化,桠溪镇大山村村民李凯旋乐得合不拢嘴,镇里引导村民搞有机农业,种茶叶、草莓、油菜和红薯。“现在茶叶一斤能卖到6000元呢!”

  随着“慢城”游客的增多,农家乐生意也是相当火爆。“现在一年的收入有60万元,利润大概在30万元左右。”村民王芳芳告诉记者,2012年,自己和丈夫在无锡打工,后来村里开发农家乐以后,夫妻俩果断选择回乡创业,开办了“芳芳农家乐”。“村里帮我家免费刷外墙,通了路,还帮带客。”

  据悉,大山村已有农家乐48家,农家客栈17户,全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7900元增加到现在的2.9万多元,年均增长近25%,带动农民就业1186人,生态富民充分体现。

  美丽乡村“搭台”,农民增收“唱戏”。“旅游+乡村”发力,拉动南京市一、二、三产快速融合——农民在家门口就将农产品销售一空,旺盛的人气又带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生态富民充分体现。

  农家书屋拓宽幸福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的口袋,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

  沿着老街,走进在南京市栖霞区西岗街道桦墅村周冲自然村,走不多时,就可以看到一间“桦墅学堂”,它是最早的一间桦墅农家书屋。书屋面积约300平方米,7000册图书、投影仪、电脑一应俱全,免费WiFi全覆盖,成为村民充电学习场所。

  “农活不忙的时候,俺就喜欢来这儿坐坐,翻翻书,给大脑充充电。”周冲自然村村民王建国捧着一本《散养鸡饲养管理》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农家书屋没有搭建之前,遇到特别棘手的养殖问题,大家只能干瞪眼。现在有了农家书屋,大家没事就聚在一起,从书中寻找答案,许多难题也得到了解决。这座“家门口的图书馆”简直就是农民兄弟的“致富好帮手”。

  “正是有了文化的滋养,乡村才有了魂。”周冲自然村党支部书记赖睿说,农民不应该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还应有充实的文化生活。书屋里还建设了礼堂、耕读堂、电子阅读室等空间,村里很多孩子放学后来书屋看书、写作业、学钢琴,这里已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桦墅书屋是南京农家书屋“遍地开花”的缩影。浦口区江浦街道打造特色农家书屋;江宁区谷里街道打造南京市第一家24小时农家书屋……截至2017年4月底,南京市已建成478家农家书屋,让书屋离农民群众近些、再近些,实现村民从“富口袋”到“富脑袋”的跃升。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徐晓阳)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