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企业家谈乡村振兴 用新技术武装“新农民”

2018年01月03日 08:3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刘 慧

  北京农信互联总裁薛素文:

  用大数据改变农业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用数据化、电商化、产融结合的理念改变农业的生产效率、生产方式和生态模式。”

  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的从传统行业孵化出来的农业互联网高科技企业,用该公司总裁薛素文的话说,就是一个扎根在农业的、在基层中长大的、在田间地头奔跑的、基于互联网和农业之间的科技型企业。

  薛素文说,他经常奔走在中关村和新农村两个“村”之间。在中关村大厦工作了20年,那里有大量的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可是,当他到了农村后却发现,那里的生产效率低下,工作方法、方式落后,资源非常有限。他后来突发奇想,打算建设一个平台,用大数据技术改变中国农业的现状。2015年,农信互联应运而生。

  “公司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服务,重点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薛素文说。目前我国养猪业正处于从过去的小、乱、差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型过程中,养猪行业存在两种典型经营模式:一种是像“公司+家庭农场”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一种是垂直管理的集团化经营模式,这两种经营模式都需要强大的资金做后盾,没有几家企业能做到。对于众多中小型养猪场来说,如何实现养殖业现代化?农信互联通过建设一个虚拟的开放的平台,为众多家庭农场和养殖大户提供服务。目前农信互联在全国已经连接了约1.3万家养猪场,一是帮助他们提高养猪效率,二是帮助他们把猪卖出去。2016年、2017年两年累计交易额610多亿元。公司还连接了6万多家饲料企业和原料企业,把他们的产品卖给养猪场,目前累计交易100多亿元。“未来将继续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用数据化、电商化、产融结合的理念改变农业的生产效率、生产方式和生态模式。”薛素文说。

  上海华维董事长吕名礼:

  用新技术武装“新农民”

  “未来农村种地将出现‘水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地’的景象。”

  上海华维农业节水灌溉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喷泉水景、人工造雾、喷灌微灌等相关产品研制销售的企业。该公司董事长吕名礼说,种植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和肥,我们的工作就是把几千年来浇水施肥工作变成一个智能化的工作。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现在人们普遍担心5年以后、10年以后谁来种地,谁来浇水施肥?吕名礼说,未来农村种地将出现“水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地”的景象。这个专家就是用高效灌溉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武装起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灌溉技术是运用智能化灌溉技术,控制农业用水的总量,把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减下来,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生产环节科技创新和缓解农业污染的具体抓手。

  目前,我国种植业生产方式特别是灌溉和施肥等田间管理还非常落后,有些地方还在靠天吃饭。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管好水和肥的过程。吕名礼说,上海华维的灌溉技术,就是把每一滴水肥资源发挥到极致,用最少的资源在最少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农产品。另外,公司还可以利用灌溉技术,把旱地变成水浇地。“我们公司的一个愿景,就是让种植者轻松赚大钱,成为中国智慧农业解决方案的种植业提供商。”吕名礼说。

  广东温氏集团副总裁陈瑞爱:

  要舍得花研发经费

  “当前最重要的是农业龙头企业如何承担起乡村振兴的责任,抓住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创立于1983年的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从当初的8000元资本起家,现已发展成为以养鸡业、养猪业、养牛业为主导,兼营食品加工、动物保健品的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畜牧企业集团,2016年利润逾百亿元。

  温氏集团副总裁、广东温氏大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陈瑞爱说,乡村振兴对农业企业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当前最重要的是农业龙头企业如何承担起乡村振兴的责任,抓住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温氏集团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发展畜牧产业,采取“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用科技创新来支撑畜牧业的发展。未来公司将继续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实现绿色兴农、质量兴农,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目前温氏集团仍然是以生产为主导,生产端的收入占比90%,现在正在延长产业链,发展熟食加工。公司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和信息化管理,拓展产业可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与空间。公司每年拿出年销售收入的5%到7%作为研发经费。现在温氏集团硕士以上的研发人员已经超过500多人。

  陈瑞爱说,在发展产业化的过程中,温氏集团把产业的发展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走共同致富的道路。目前企业带动了近6万户家庭农场,企业给家庭农场提供融资、标准化技术、信息化管理和产品回收等服务,去年带动家庭农场增收77亿元。“带动农户增收是国家有关部门考核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农民增不增收,家庭农场增不增收,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陈瑞爱说。(经济日报记者 刘 慧)

(责任编辑:刘江)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