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给群众更多文化获得感

2018年01月09日 15:11    来源: 辽宁日报     王笑梅

  原标题:给群众更多文化获得感

  ——我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追踪

  1月5日,“北方文化新谷”中的出版融合发展(辽宁)重点实验室里忙而不乱,技术人员正在对“知识点标引工具”“碎片化拆分工具”等技术进行完善,基于这些技术的“一课一练”“一对一辅导”等互联网教育新产品即将上线运行。下一阶段,“智能语音识别”“互动答题”等人工智能硬件的集成使用,将使辽宁出版集团教育智能化创新全面提速。

  过去一年,我省文化改革发展大有收获:总部位于大连的中国华录集团成功入围第九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辽宁出版集团所属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公司进入30强提名,实现了我省国有文化企业的历史性突破; 第十四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广播剧《好大一棵樟子松》等4部作品获奖。

  近年来,我省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大方向,深入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文化获得感。

  通过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省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文化为民惠民的体制机制。

  去年4月,省图书馆新馆开馆,新馆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是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省级公共图书馆。除了传统阅览室,新馆还设立了数字阅读展示区、多媒体视听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读者可以更加便捷、自在地享受“书香”。

  为大力推动文化为民惠民与基层群众实际需求对接,我省先后制定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对全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部署。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实现了县(市、区)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通过省、市图书馆与农家(社区)书屋“馆屋共建”“通借通还”、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等举措,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补齐短板,全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

  实现文化体制改革有序进行,理顺、健全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是重要一环。改革中,我省坚持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统一推进。

  加快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取消一批、下放一批、内部转化一批,依法减少和规范文化行政审批。同时,开展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文化类交易场所和文化领域行业组织规范清理。 

  理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产业管理职责并入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长期存在的多头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等问题由此解决。

  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三个“确保”是必须坚守的原则:确保国有文化企业正确履行社会文化责任,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国有文化企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着眼于供给侧用劲发力,近年来,我省通过制定出台一系列激励保障政策,加快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产业体系,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我省规划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具体任务,确立了文化创意、新闻出版、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十大重点产业。与此同时,90家转制文化企业免缴所得税、省属重点文化企业减免国有资本收益等政策,则是对文化企业实实在在的扶持。

  我省还注重培育壮大省属重点文化企业,以带动全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出版集团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构建大出版、大发行、大教育、泛娱乐四大支柱产业与文化金融、文创平台共生共融的“4+2”发展格局,2017年前三季度集团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5.1%,并投资2.5亿元,成立我省第一只市场化运作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沈阳地铁报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报纸系统带刊号整体挂牌新三板的首家企业。文化产业“一县一品牌”创建深入开展,24个地方文化品牌有效带动了全省县域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省不断加大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的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体制机制。

  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在“名牌、名品、名人”工程中,电影《为了这片土地》荣获巴黎中国电影节四项大奖,工业题材电视剧《大路上》 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芭蕾舞剧《八女投江》荣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话剧《祖传秘方》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金奖。不久前举办的省第十届艺术节,更为全省人民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艺术盛宴,打造了一个文化艺术惠民的广阔平台,展示了辽宁文化大省的崭新风采。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