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走出去,还能再回“高光时刻”吗?

2022年01月26日 15:0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宋佳烜、陈璐 采写

  你知道吗? 杂技是我国最早试水海外商演的艺术,也是早年为中国创汇最多的艺术门类 。但最近10余年来,面对国际上杂技表演观念的变化,以及马戏市场的萧条,中国杂技似乎陷入内忧外困的境地,中国杂技人对此有着自己的思考,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崛起。

  01

  杂技走出去的“高光时刻”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杂技作为最早试水海外商演的艺术门类走出国门。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末期,伴随海外尤其是欧美国家“中国热”的兴起,“中国杂技热”在国际市场涌动。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杂技屡屡受邀到欧洲巡演,以德国为中心,在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等国留下了足迹。

  那些年,“在外国演出都能在街上遇到同行”成为中国杂技人的笑谈。

  中国杂技人在海外比赛中屡摘桂冠。在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明日世界马戏节以及摩洛哥新一代国际青少年马戏节三大世界马戏节上,中国杂技可以说是常胜将军。

  杂技还是早年为中国创汇最多的艺术门类。据介绍,杂技团在海外演出半年就有50万美元左右的收入;杂技演员在海外商演日收入为30美元到35美元,很多杂技人在国内最早拥有冰箱、洗衣机、电视机。

  ●专家观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杂技创造了几乎与“乒乓外交”齐名的“杂技外交”的辉煌历史。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领域,杂技曾经占据了整个艺术门类的半壁江山,为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红(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杂技家协会主席)

  中国杂技成就了很多外国演出商。

  上世纪80年代初,专栏记者梅登第一次接触中国杂技便深深着迷,转行做起了演出商,他所经营的星辰国际马戏公司开展中国杂技在欧洲主流市场的演出30余年。

  奥地利电影导演安德勒·海勒按照西方人的欣赏口味对中国杂技节目进行独特编排,打出“中国国家马戏团”的招牌,在欧洲市场叱咤13年。

  1984年成立的太阳马戏团在组团最初也曾借中国杂技开拓市场,除了邀请中国杂技团出国巡演,还委托武汉杂技团为其培养杂技演员。多年来,很多活跃在太阳马戏团舞台上的优秀杂技演员均来自中国。

  ——齐春生(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

  02

  在国际市场遭遇瓶颈

  最近10余年来,经历了转企改制的考验,面对国际上杂技表演观念的变化和马戏市场的萧条,中国杂技似乎陷入内忧外困的境地。

  对内,杂技演员招收十分困难,人才培养青黄不接;因为收入过低,在职演员流失、转行。

  由于创作、宣传经费不足,杂技院团多数处于“量米下锅”的境况,人才梯队建设、内容生产和宣传推介举步维艰。

  对外,中国杂技在国际市场短板显现,包括表演的艺术性、互动性不足,杂技作品缺乏创意等。

  虽有一批富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优秀杂技作品打开了海外市场,但卖座的杂技文化产品仍然短缺。

  另外,赴海外演出的团体良莠不齐,重场次、轻质量和重表演、轻营销等现象制约了杂技走出去。

  ●专家观点●

  一度成就中国杂技的“技术至上”,在国际市场风向转为偏爱创意和表现力之后,感到无所适从。一直侧重和擅长地面项目的中国杂技也因高空、滑稽项目的短板,在杂技从节目向整剧转变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宓鲁(中国文联杂技艺术中心原主任)

  随着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中国杂技在海外市场的发展迎来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30多年来,中国杂技在海外商演的酬劳几乎没有变化。

  ——张红(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杂技家协会主席)

  30多年来,中国杂技因为没能掌握核心的演出和市场资源,走出去基本处在等人上门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所谓的海外商演只能说是“劳务输出”。

  ——齐春生(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

  在海外,有大批观众是看着中国杂技长大的,对中国杂技有了解和兴趣,但当新奇感被消耗掉,国际市场对中国杂技的追捧也渐渐消散。

  ——侯泉根(天津市杂技家协会主席、天津市杂技团团长)

  中国本土杂技团之间一度出现了降价出国的不良竞争,良莠不齐的演出质量增加了走出去的困难。

  ——孙力力(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

  03

  支招:内外兼修,站稳国际市场

  拓宽杂技创作艺术维度

  “不少中国杂技人在艺术创作方面思想不够开放,想象力比较匮乏,灵感仍大多源自历史,情节构思往往过分强调斗争、冲突。”宓鲁认为,关注并适应世界杂技马戏领域的发展趋势非常重要。从杂技演员到编导都应该更多地自觉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提升文化艺术素养。

  “现如今,能够吸引人们目光的往往是一些跨界、混搭的内容。近年来,中国杂技开始注重单项节目的包装、杂技剧的打造以及杂技晚会的创排,并在杂技节目中引入戏剧、舞蹈等元素,拓宽杂技创作的艺术维度。”侯泉根说。

  “单项节目要出新,除了形式上的创意,更重要的是在技巧难度上坚持创新,保持自己的不可复制性,从而提高中国杂技的含金量。”孙力力说。

  “培养受众+文旅融合”助力

  宓鲁认为,中国杂技人应真正建立市场意识,做到以市场为导向选取节目、确定主题、进行后期制作。与此同时,要从培养国内观众杂技观赏的文化消费习惯做起;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也为中国杂技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保证良性的内容生产循环

  齐春生说,在国外,相关创作团队不仅得到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还有大批企业为其提供赞助,打造一台演出往往能够动用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团队,形成了艺术生产上健康、高效的循环。对中国杂技而言,改革的同时也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出台。

  建立国际演出经纪人和营销网络

  齐春生表示:“中国杂技在市场方面受到的制约,也源于30多年来我们在国际杂技市场没有话语权、没有定价权。中国一定要培养国际演出经纪人,并建立起自己的海外产品营销网络。”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成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