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

2018年06月21日 11:05    来源:江西省人民政府   

  为进一步深化旅游强省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水平和发展质量,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扣“创新引领、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工作方针,紧密结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优质旅游、全域旅游为引领,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业态融合、夯实旅游基础,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水平和发展质量,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旅游经济更快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23%;旅游总接待人数达到8亿人次,年均增长16%;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2%以上,带动直接就业160万人。

  优质旅游成效彰显,入境旅游人次年增长15%以上,过夜游客占游客总量的30%以上,休闲度假产品比重达到40%,游客人均旅游消费额度达到1250元。

  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旅游交通更加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旅游质量体系更加完善,游客满意度居服务业前列,居民年人均出游达到5次。

  全域旅游示范凸显,全省建成10个以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30个以上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迈入全域旅游新时代,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

  三、重点任务

  (一)旅游产品全域提升

  1.创建精品景区。开展“江西省旅游景区三年提升行动”,重点推进滕王阁、武功山、仙女湖、庐山西海、篁岭、鄱阳湖湿地公园、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靖安三爪仑、安远三百山、大余丫山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到2020年,实现每个设区市有5A级旅游景区,全省5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14家;每个县(市、区)有4A级旅游景区,全省4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150家;A级景区总量超过500家。

  2.建成重要红色旅游目的地。优化全省红色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实现红色旅游特色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推动井冈山、瑞金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持续提升品质和服务水平,发挥红色旅游示范效应。积极推动全国红色旅游推广联盟常态化运作,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到2020年,重点培育1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3.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江西省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到2020年,重点打造15家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150家4A级乡村旅游点,50家田园综合体,100家旅游风情小镇。

  (二)旅游业态全域融合

  4.推进农业、林业、水利、气象与旅游的融合。推动农旅融合,建设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努力推进森林旅游的升级发展,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创建一批“森林体验基地”“森林养生基地”“森林小镇”“湿地小镇”。加快水利设施建设融入旅游元素,充分依托湖泊、江河、水库等水域和水利工程,开发滨水观光、休闲度假等水域、水体旅游新业态。挖掘云海、彩虹、雨凇、雾凇、雪等特色气象景观资源,建设一批“国家气象公园”“中国天然氧吧”“气候养生之乡”等项目。

  5.推进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工业、商贸、交通等与旅游的融合。加强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美丽宜居乡村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四精工程”与旅游业融合互动,加速培育一批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特色风情小镇和精美乡村。依托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传统村落,探索名胜名城名镇名村“四名一体”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利用工业园区、工业展示区、工业历史遗迹等,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旅游,鼓励发展旅游用品、户外休闲用品和旅游装备制造业。完善城市商业区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旅游商品消费在旅游综合收入中的比重。加快建设自驾车房车旅游营地,推广精品自驾游线路,打造旅游风景道和铁路遗产、大型交通工程等特色交通旅游产品,积极发展低空旅游。

  6.推进科、教、文、体等与旅游的融合。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特色地质遗迹与矿业遗址、国家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科技工程、科技场馆等为依托,开发科技、研学、游学旅游产品,建设一批研学、游学旅行基地。加强体育健身、体育赛事、体育场馆与旅游开发的关联互动,开发体育旅游路线和产品,打造体育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积极发展文化体验旅游,推动各地加快开展体现本地文化、民俗等特色的旅游演艺活动,推进剧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依托宗教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宗教体验旅游产品。

  7.推进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与旅游的融合。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助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依托中医药历史、文化、技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支持上饶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建设。到2020年,全省培育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7家,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2家,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6家,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20家,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县3-5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5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5家,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

  (三)公共服务全域配套

  8.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厕所建设和管理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厕所革命”要从景区、城市向农村延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加快全域布局,整体推进,创新厕所建管体制机制,开展厕所科技攻关及示范建设,探索推广“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模式,加强公民文明如厕宣传教育,继续将厕所革命作为旅游业“一号工程”。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新建、改建旅游厕所1850座以上,全面提升厕所建设管理服务水平。

  9.优化旅游交通大体系。编制江西省全域旅游交通体系规划,加快建设全域旅游集散中心,规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区域高铁、铁路网络,加强国际空港口岸建设,增强港航通行能力,打通省际铁路快速通道。强化旅游微交通,推动旅游城市、重点景区开行高铁、轻轨、旅游专列,协同推进航空、水运、高速公路、国省道、景区道路、乡村公路建设。到2020年,实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周边有高铁站点,具备条件的国家4A级旅游以上景区通二级以上公路。建立位置科学、布局合理、指向清晰的游客引导标识体系,规范完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加快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慢行系统、交通驿站等旅游休闲设施建设,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旅游线路。

  10.旅游法治治理结构协同优化。加快旅游治理模式创新,大力推进政府主导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建设,创新旅游与市场监管、公安、法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旅游执法体系,引导各相关单位主动履行旅游市场监管职责,发挥省旅游协会等行业协会的联系协调和行业自律作用,共同整治旅游市场违法行为。加强旅游质监执法队伍建设,推动行业执法、治安处罚、刑事执法和司法调解在旅游市场治理中的有效统一,推动旅游行政执法由多部门间外部循环转变为旅游综合执法机构内部循环。加大旅游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各设区市建立旅游诚信退赔机制,集中受理各项旅游诚信退赔投诉工作。

  11.健全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旅游应急救援队伍和事故应急处理体系,强化旅游安全生产动态管理,制定旅游安全生产防范、处置预案,建立旅游监测和安全预警机制,提升旅游食品质量安全,加强旅行安全提示、热点景区景点最大承载量警示、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等旅游安全提示信息的发布,提高旅游安全管理水平。完善旅游保险产品,扩大旅游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理赔服务水平。

  12.提升服务质量。把质量标准贯穿到旅游规划制定、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旅游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国家、行业、地方、团体、企业等五类旅游标准在全域旅游中的服务、指引和规范作用,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提高服务人员的标准化、质量意识与服务能力,打造多样化的优质旅游服务产品品牌。建立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站,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打造旅游志愿服务品牌。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和权益保护,建设导游服务网络平台,切实提高导游服务水平。建立优质旅游服务商名录,推出优质旅游服务品牌,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

  13.建设旅游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全省旅游大数据中心,推进“旅游云”应用,全省建立“旅游云长制”,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和应急管理平台,形成省市县和景区四级应急体系,实现景区景点流量实时监控、实时发布,提高景区承载预警水平。加强旅游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现4G信号、WiFi、移动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建立完善旅游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号、官方微博等自媒体发布平台,提高信息发布质量。建立网上旅游咨询投诉、在线预订、在线支付、信息推送、电子商务一体化平台,构建“旅游资讯一览无余、旅游交易一键敲定、旅游管理一屏监控”的智慧旅游体系,推动导游服务智能化、游客个性化需求服务智能化、政府监管智能化、景区管理智能化、分享评价智能化。

  (四)形象品牌全域打造

  14.深化全域形象打造。持续开展“庐山天下悠、三清天下秀、龙虎天下绝”和“江西风景独好”品牌的整体营销,实现旅游宣传营销全省“一盘棋”;组织策划境内外重点客源市场的宣传推广活动,探索在香港、澳门等境外重点客源地设立“旅游办事处”,加大境外宣传营销力度。

  15.做好区域联合营销。整合优势资源,培育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强省际区域合作,统筹指导和加强市县之间的旅游合作和联合营销,建立和完善赣东北、赣西、昌九抚以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旅游营销联盟。

  16.创新旅游营销方式。搭建全省旅游营销推广平台,办好江西旅游电视频道、江西旅游视听网,加大新媒体的营销力度,建立统一的旅游产品互联网营销终端,整合运用公众营销、网络营销、互动营销、事件营销、节庆营销、反季营销、高科技营销等多种方式,提高旅游市场占有率和游客复游指数。

  (五)旅游消费全域升级

  17.做特旅游餐饮。开展“江西旅游名小吃”评选活动,加快挖掘打造特色赣菜、地方名小吃等特色餐饮要素,建设特色餐饮街区,提升全域旅游核心吸引力。

  18.做精旅游住宿。开展“江西诚信旅游饭店”评选活动,加快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星级酒店、绿色旅游饭店,培育特色鲜明,体验性、参与性强的主题酒店、精品民宿、温泉酒店、连锁酒店、乡村客栈、休闲农庄、汽车旅馆,促进旅游住宿向品牌化、连锁化、规范化、便利化转型升级。到2020年,实现每个县(市、区)有高星级酒店,其中人口50万以上的县(市、区)有五星级酒店。

  19.做强旅游商品。开展“江西旅游商品”评选活动,加大旅游商品研发,推动农副产品、传统工艺品、美术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加快旅游网络购物平台和快速物流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和旅游商品展销中心。

  (六)旅游成果全域共享

  20.推进旅游扶贫。从政策指引、旅游投入、规划帮扶、项目倾斜、品牌打造等方面重点支持贫困地区旅游开发。扶持农民工返乡进行旅游创业就业,建设一批乡村旅游、森林旅游示范品牌和创客示范基地。探索通过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等模式,采取定点采购、输送客源、培训指导、建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区等多种方式,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1.出台旅游惠民便民措施。探索建立全省公共资源型景区免费开放日(“5·19”中国旅游日)和免费开放周(月)制度。探索推出面向全省居民的省域旅游“一卡通”。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支持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在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便利条件。

  22.推动共建共享。强化对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的保护,推进全域环境卫生整治,全面优化旅游环境。创新培育以乡村旅居、避暑消夏、养生养老、艺术文创等产品业态为主题的新型旅游社区,营造主客共享空间,增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参与感获得感。

  四、保障措施

  23.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责任主体,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要把发展全域旅游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涉旅部门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责任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整体合力。进一步完善旅游兼职委员制度,充分发挥各级旅游发展委员会及兼职委员单位综合协调作用,协调相关部门务实高效推进本地全域旅游发展。重点旅游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可在现有机构编制总量内,通过内部挖潜等措施,配齐配强一线工作力量,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

  24.健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办机制。省、市和重点旅游县(市、区)通过每年举办一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进实施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打造一批全省旅游发展新亮点。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对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地在品牌建设、项目推进、评先评优、宣传推广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25.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省级财政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投入力度,各相关部门在安排项目建设资金时应注重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鼓励涉旅企业积极对接江西省发展升级引导基金及文旅专项投资基金,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举办全省旅游投融资大会,支持和吸引多主体发起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募集建设资金。推动旅游企业对接各类股权投资基金。

  26.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简化入境旅游手续,支持江西旅游走出去。将“江西风景独好”确定为全省对外宣传的整体形象品牌,全省在境内外举办的各类经济文化体育等交流活动中均冠以“江西风景独好”扩大宣传。策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安排旅游部门、景区和旅游企业参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境外国外旅游营销和旅游展会等活动,此类活动不受年度出访指标限制。加强昌北国际机场等国际口岸建设,加大航线和包机补贴力度,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机,积极培育国际直航航线。

  27.推进市场化改革。全面开放旅游市场,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充分依托已有平台促进旅游资源资产交易,促进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加快推进国有景区改革,按照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原则,建立新型的风景资源管理体制。支持大武功山、龙虎山、庐山西海等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市场化的运营实体。支持江西省旅游集团、井冈山旅游、庐山旅游等省内旅游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资源整合,实现在境内外上市,取得我省旅游企业上市零的突破。鼓励国内外上市企业、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型企业参与全省旅游开发和项目投资经营。引进国际著名品牌旅游企业,以独资、合资、参股、合作等形式参与全省旅游创新发展,不断优化旅游企业所有制结构。支持旅游互联网、文创、装备等企业发展,扶持旅游大数据、基础研究、新产品研发等创新型研究企业发展。

  28.强化人才保障。整合旅游教育资源,推动省内高等院校开设符合我省旅游发展需求的专业,深化“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作培养人才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着力抓好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专业技术人才、旅游技能人才、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全省旅游人才培训,连续三年开展“百县千人”培训计划。积极推进江西旅游智库建设。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旅游企业主体作用,支持并鼓励引进海内外高端旅游人才。

  29.强化规划引领。各级政府将旅游主管部门纳入规划委员会,探索旅游业“多规合一”,把全域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编制江西省旅游产品空间规划,纳入《江西省空间规划》。编制旅游产品指导目录,制定旅游公共服务、营销推广、市场治理、人力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规范有效的规划体系。编制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重要专项规划及重点项目规划应制定实施分工方案与细则,建立旅游规划评估与实施督导机制,提升旅游规划实施效果。

  30.保障旅游用地。在集约节约用地的前提下,支持旅游发展的好项目、真项目以具体项目优先列入全省重大项目调度会,在项目具备开工条件并明确开工时间后,按照“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原则优先安排省预留新增用地计划。实施旅游用地分类管理,属于永久性设施建设用地的,依法按建设用地管理;属于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不征收(收回)、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旅游相关建设项目中用途单一且符合法定划拨范围的,可划拨供应,用途混合且包括经营性用途的应招拍挂供应,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地。在合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举办旅游服务企业。

  31.强化督导考核。发挥督导考核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中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加大发展全域旅游占各级政府科学发展考核指标的权重。省旅发委编制出台全域旅游工作考核体系,组建全域旅游督导员队伍,每年将考核结果和各地创建进度报告省委、省政府,并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公布。

  32.营造良好氛围。强化旅游公益宣传,把旅游宣传纳入社会公益宣传体系。实施江西旅游知识读本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工程,普及旅游知识。抓好文明旅游建设、规范约束和社会监督,加强景区文明建设,加强导游培训和规范约束,全面推行文明旅游公约,建立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全域旅游发展,强化全民参与意识、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营造“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浓郁氛围,不断提升江西全域旅游新形象。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