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书院以国学商道为抓手 提振文化自信和认同

2020年08月24日 13:13    来源:消费日报网   

  随着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世界认可,然而目前中华文化占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较低,经济“走出去”和文化“走出去”并不相称。

  如何使中华文化真正走得出去,站得下来,用传承和发展让中国文化软实力更硬、更强、更精彩,不断展示文化自信,扩大国际影响力,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国学商道为抓手的明德书院,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战略,大有裨益,大有可为。

  增进“文化认同”,打破“文化定势”

  文化具有“乘风化人”的作用。文化认同,则心相通;心相通,则行合拍。

  如何增进文化认同,将传统文化与青年特性接轨?这在今天成为值得我们不断思考与探讨的问题。据一点资讯发布的《国学青年阅读大数据报告》显示,90后国学青年除了关注论语、易经、古诗词等传统内容外,还在关注互联网、英剧、电影等颇具时代元素的内容。基于此,结合当前香港问题,明德书院院长李厚德认为,儒家思想有深厚根基。瞄准共振点,以新时代青年喜好的方式,讲好体现儒家思想精髓的中国故事,能够增强文化认同。

  不管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文化都是交流过程中不朽的流通币。在文化“走出去”,打破海外文化定势上,传统文化同样意义非凡。以备受关注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例来看,伴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培养了沿线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为拥有不同文明的人们打造了共通意义空间,加快了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长足发展,文化贸易快速增长,文化企业纷纷出海,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蔚然成风。然而,还要看到,我国在世界文化市场上依旧面临“蛋糕大,吃到嘴里只有一小块”的窘状。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一方面,中国文化产品没有国际知名品牌,缺乏竞争力和持久生命力,无法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传播对象未形成体系、层次,尚未形成差异化的、独特性的传播策略。最后,如何应对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在文化上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同样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面对的问题。

  “文化搭桥,开展交流培训,加强与海外华人的联系,发挥各类知华友华人士的作用。”明德书院院长李厚德指出,解决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挑战,还要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进行海外文化传播、文化贸易活动,开展平等的文化交流对话。以自身实践为例,定位于“国学商道课程专家”的明德书院通过满足大众对国学教育的现实需求,不仅研发了“国学商道”课程,尤其对传统儒商精神进行创新与发展,助力企业家成为“新儒商”,而且集结国学泰斗、一流专家学者,主办了“首届明德儒商论坛”,成功吸引了学员,并呈逆势倍增趋势,搭建起了文化交流的平台,成为业内“走出去”的良好范例。

  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道阻且长”,正如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所言,“在西方语境下传播中国文化有挑战,但是也有巨大的潜力”。只有更多致力于文化传播的企业深入发掘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才能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助力文化“走出去”。

  从“明德书院”窥见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

  近年来,从政策到市场,从国家到个体,都在努力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路子。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传统文化传播创新的时代新特点。

  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在牢牢坚守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采用或者借用国外通行的、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中国文化,同时,借助全球文化生产体系来推广中国文化。明德书院采取全球游学的形式,寓教于游,同游同学,未来有望吸引更多来自全球其他国家的学员加入……带有鲜明传统文化印记的文化载体频频迭出,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巨大张力和创新空间。

  研究受众潜在需求,确定合适的传播主题。战略定位专家、明德书院战略顾问李世斌指出,明德书院在准备海外传播的前期调研过程中发现,国学商道是华人华侨、外国商界人士的市场强需求,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内一些商界人士在谈及成功之道时,不约而同地指出,孔子学说教会了他们如何与人打交道;日本企业津津乐道的柔性管理是充分吸收了老子的水式管理方式。明德书院院长李厚德认为,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赋能商道,对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题材进行挖掘和创新,可以在做大文化产业的同时,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准确反映中国文化、中国气派。

  创新样态更加丰富。从参与内容上看,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融合为我们带来了众多创新体验产品与服务,满足了多样文化消费需求。其中,国学与商道的融合,则从需求端与供给端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更加广泛、多元的机遇。从参与主体上看,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已然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发展的热点,吸引了众多行业、企业及个人进入。有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文博单位,有以明德书院为代表的国学文化传播企业,他们正从多个角度进入创新传播领域。

  中欧创业营战略顾问李世斌表示,秉承明德书院“明道优术,德行天下”的院训,让传统文化成为“活”在当下的文化,这是传统文化面向现代、面向青年、面向全球的过程,更是我们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更多以明德书院这类以“培育新儒商 共筑中国梦”为使命的文化传播企业参与,中国文化才能以更自信、从容、高迈、尊严的姿态“走出去”、“走进去”才能“德行天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