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车轮为笔 绘就文旅融合文明出行新图景

2025年04月30日 15:47    来源:长江网   

  当复兴号列车穿越云贵高原的春色,当“夕发朝至”的环线旅游专列载着游客驶向彩云之南,当太原南站的“铁路老物件精品展”唤醒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一场以“美好旅途、文化相伴”为主题的文化盛宴正在中国铁路沿线徐徐展开。2025年4月24日,“我的铁路风景”主题宣传第二季活动正式启动,这场持续至6月底的全民文化行动,不仅是一场视觉与情感的双重盛宴,更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展现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从“交通动脉”到“文明纽带”。铁路,从来不止是钢铁与轨道的组合。从成昆铁路穿越崇山峻岭的壮美,到青藏铁路横跨雪域高原的雄浑;从云南“鲜花会客厅”中复兴号与花海的浪漫邂逅,到太原南站“铁路老物件”承载的百年记忆,铁路线早已成为串联中华文明的文化纽带。

  第二季活动以“美好旅途、文化相伴”为核心,将铁路的“功能性”与“人文性”深度融合。昆明局集团依托“坐着火车游云南”环线列车,串联起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文旅地标,推出“夕发朝至”分段购票模式,让游客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沉浸于“一车一景”的流动博物馆;太原局则通过“铁路老物件精品展”,将信号灯、站台钟、手摇道岔等老物件转化为鲜活的历史教材,让旅客在候车间隙触摸铁路发展的时代脉搏。

  这种“文旅+铁路”的创新模式,不仅激活了沿线文旅资源,更让铁路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移动课堂”。正如活动负责人所言:“铁路风景不仅是窗外的山水,更是站台上的人间烟火、车厢里的文明互动、车轮下的文化印记。”

  全民共创的“流动影像志”:从“旁观者”到“记录者”。第二季活动的最大亮点,在于将“宣传权”交还给普通旅客与网友。通过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平台,以及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矩阵,活动构建起“全民参与、全网传播”的立体化传播体系。

  在昆明南站的启动仪式上,身着民族服饰的舞者用“打跳”展现云南风情,小聂耳合唱团以童声合唱《幸福的模样》传递温暖;在太原南站,旅客用手机记录下“铁路老物件”的斑驳痕迹,在“鲜花时钟”打卡点定格“复兴号与花海同框”的浪漫瞬间。这些来自民间的真实记录,远比精心策划的宣传片更具感染力。

  活动期间,全国18个铁路局将结合地域特色推出“文化主题列车”“非遗进车厢”“站台文艺快闪”等特色活动。例如,某铁路局计划在列车上设置“非遗体验角”,邀请剪纸、刺绣传承人现场教学;另一铁路局则计划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推出“诗词专列”,让旅客在车轮声中感受“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

  从“流量”到“留量”: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我的铁路风景”第二季活动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铁路的“流动属性”激活文旅市场的“沉睡资源”。以云南为例,活动借势中超联赛热度,推出“看球+旅游”组合产品,将玉溪的抚仙湖、聂耳故居等景点与足球赛事打包推广,实现“体育+文旅”的跨界融合。这种“以线带面”的辐射效应,不仅让铁路沿线的小众景点进入大众视野,更推动了文旅消费从“打卡式观光”向“沉浸式体验”升级。

  活动的另一重意义,在于构建“文明出行”的示范场景。在太原南站,旅客主动为老人让座、帮助带娃家庭提行李的画面被镜头捕捉;在昆明至大理的列车上,列车员为外国游客手绘“中英双语旅行指南”的暖心故事登上热搜。这些真实发生的文明瞬间,让铁路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连接者,更成为文明风尚的传播者。

  截至目前,活动已征集到超过10万件摄影、短视频、绘画作品,全网话题阅读量突破50亿次。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作品,共同拼凑出一幅流动的“中国铁路文化地图”。

  随着活动的持续推进,铁路文旅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未来,铁路部门可探索“铁路+研学”“铁路+康养”“铁路+乡村振兴”等新模式,例如在“慢火车”上开设“乡村直播间”,帮助沿线农户销售特色农产品;在高铁站设置“文化驿站”,邀请非遗传承人驻场表演。

  “我的铁路风景”第二季活动,不仅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行动,更是一次生动诠释。当车轮滚滚向前,它承载的不仅是旅客的行囊,更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当镜头聚焦站台,它定格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朱贺、施维翔)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