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多了,经典配乐少了 别让音乐成为电影的软肋

2012年01月09日 10: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于帆
     1月3日,由华谊兄弟精心打造的冯小刚电影作品音乐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与以往不同,今年冯小刚并未为观众献上贺岁电影,而是重新演绎数首经典曲目,与观众一同追忆15载光影岁月。熟悉的旋律响起,伴随着屏幕上浮动的光影画面,音乐仿佛也在讲述一段故事。

    恐怕在每一个喜欢电影的观众内心,总会有那么几首熟悉的电影配乐,常常令你在动人的旋律中记起难忘的吉光片羽。电影音乐和电影故事本身一样重要,甚至可以超越画面。从20世纪初期发明电影以来,电影的发展便跟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精彩的电影配乐有画龙点睛之效,音乐随着剧情的转折,更显其动人心魄之美,而戏剧也因为音乐的起伏,加强其戏剧张力。因此有人说音乐与戏剧是人类文明史中最美妙的结合。

    然而在近些年的中国电影中,主题曲、插曲多见,而朗朗上口、被人铭记的经典旋律却少了。近日,中国电影博物馆第五届青年论坛之青年电影音乐人论坛举行,围绕“电影音乐与生活”“电影音乐美学和多元化创作”“中国电影音乐创作述评”等音乐界和观众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讨论。

    曾经耳熟能详的电影配乐

    经典的电影音乐和经典的电影一样长留观众心中,观众回忆起某个电影画面,同样难以忘记光影背后动人的旋律。难怪有人说,电影音乐承载着有关电影的回忆和内心悸动。恐怕很多影迷在熟悉大师级电影作品的同时,对电影配乐大师也并不陌生。

    美国电影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可谓电影音乐的王者,在他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为电影创作的音乐不计其数,曾超过24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配乐提名,并5次获奖,其著名代表作有《侏罗纪公园》、《拯救大兵瑞恩》、《星球大战》三部曲、《辛德勒名单》等。很多观众多年之后依然记得《辛德勒名单》里大提琴独奏的音乐片段,将凄婉的情绪变奏演绎得淋漓尽致。意大利电影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也是多产的电影配乐大师之一,被称作“电影音乐灵魂诗人”。影片《海上钢琴师》中的配乐,流畅唯美的钢琴曲,令观众瞬间陶醉在海上浪漫传奇的故事里。而最令中国观众熟悉的配乐大师当属日本作曲家久石让,时下很多电视节目、电视剧背景音乐都有他创作的配乐,简单、空灵并赋予内心的温暖,有人认为他的音乐可以疗伤。

    相较于国外众多耳熟能详的电影配乐大师,中国作曲家谭盾、陈其刚、赵季平等人的作品也被观众所熟知。老一辈影迷深深记得《红旗颂》的旋律,《红色娘子军》、《地道战》等影视歌曲也仍在年轻观众中传唱。此次论坛上,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吕其明被邀请到现场,很多观众熟悉《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等歌曲,却鲜有人知道这些影视歌曲是吕其明创作的。现场,吕其明向观众介绍当时创作影视歌曲的背景,很多旋律的谱写与当时的抗日战争生活分不开,作品中融入了太深的感情。

    当观众为影片背后难忘的旋律所感染,其实也是被电影音乐创作者的真诚和付出所感动,每一首电影配乐不仅是对电影故事本身的讲述,同样也讲述着音乐创作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感触。

    国产电影国外配乐引争论

    中国并不缺乏优秀的电影配乐大师,但目前“大片”时代下的中国电影,制片方却动辄在投资上亿的电影中邀请国外知名音乐人参与中国电影音乐创作。中国电影外国调,并不新鲜。

    比如日本作曲家久石让的音乐作品在多部电影中都会听到,《太阳照常升起》、《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让子弹飞》、《肩上蝶》等,电视剧中使用久石让的经典配乐作为插曲的例子就更多了。甚至电影发行方还会以此作为宣传的卖点,吸引乐迷们走进影院。而日本音乐人喜多郎、“神思者”为《丝绸之路》、《悲情城市》等影视作品所做的配乐,也已成为不少亚洲观众心中的难忘记忆。

    据悉,在久石让之后,日本音乐大师“神思者”也为电影《战国》配乐并谱写主题曲。网络上曾一度掀起该话题的讨论,不少观众质疑花1000万元请“神思者”给电影配乐到底值不值?有观众问:“难道我国就没有一个值得我们推崇任用的电影音乐家?”“难道是外来和尚好念经?”

    其实,国外电影配乐大师为中国电影创作音乐由来已久,熟悉影片的观众恐怕更能理解中国电影偏爱日本配乐的原因,旋律符合内容表达,贴切而又令人充满遐想。就连姜文也曾透露,只要合适,久石让仍旧是自己下一部新片配乐的最佳人选。然而,中国电影配乐人又在哪里?

    别让音乐成为电影的软肋

    面对国产电影“迷恋”国外配乐大师的现象,赵季平曾表示:“中国不乏好的音乐人,但大多数国内音乐人更喜欢闭门造车,商业化程度不够。”这就导致以电影配乐作为职业的人才稀缺。而业界也有专家指出,对于电影配乐的忽视也导致了现在中国电影缺乏经典电影音乐的情况。

    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不少华语电影,其所谓的电影音乐,往往只是由一到数首不等的主题歌或插曲组成。有时往往和剧情不搭界,成为了流行歌曲和电影本身的“拉郎配”,而电影音乐需要大师。

    前不久,久石让在北京举行电影配乐专场音乐会,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那些耳熟能详、似曾相识的美妙音乐都曾经是电影的配乐,而这些配乐原来都有着独立欣赏的价值。

    在电影业发达的国家,配乐早已是电影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多数电影配乐从影片拍摄时就开始介入,与画面剪辑同步,作曲家要根据剧情和导演的意图专门创作合适的乐谱,挑选合适的表演者,最终在后期完成整体创作。如今,几乎所有的欧美电影都会把配乐专门做成原声碟,赶在影片公映前上架销售,既起到了宣传效果,也提高了衍生价值。中国电影离这一步还差得很远。

    论坛上,与会嘉宾针对目前中国电影配乐的现状表示,外籍作曲家和国外录音制作机构的参与,使得当下国内作曲家的电影音乐创作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部分重要影片的音乐创作变成了日本音乐家的领地。因此,培育和促进国内的作曲家承担和创作国产电影音乐的设想变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