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文化“扬鞭” 一马当先

2012年01月09日 08:53   来源:光明日报   李陈续

“千人同书千字文”——首届千字文书法艺术节吸引海内外2万多人参与

 

“千人同书千字文”——首届千字文书法艺术节吸引海内外2万多人参与

 

马鞍山原创动画影片《李白漫游记》

 

马鞍山原创动画影片《李白漫游记》

 

文化地标大美采石矶

 

文化地标大美采石矶

 

    ■马鞍山市委书记郑为文:之所以是文明城市,不仅在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更在于文化富足、精神富有。

    ■马鞍山市市长张晓麟:文化领风气之先,也是城市发展“硬实力”。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根本。

    主持人语

    “聚山纳川,一马当先”。走进长江之滨的安徽马鞍山市,随处可见这样两句话——经过长时间多层次反复凝练推敲,这两句话成为家喻户晓的马鞍山城市精神的表述语。作为人均经济指标超过长三角平均水平的中部城市,作为中部地区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市,马鞍山有名副其实的实力担当起如此宽广胸怀和博大气势。

    ——栏目主持人杨亮

    “我们说一马当先,不仅是经济,更多的还是文化。经济发达只能让日子富裕,文化发展繁荣才能让生活真正富足。”谈起城市文化和精神时,马鞍山市委书记郑为文这样告诉记者。

    生活:让文化孕育幸福感

    一座高大而醒目的红色花瓣雕塑矗立正中,宽敞的广场上,老年人的健身操、中年人的交谊舞、孩子们的滑轮车,各得其所——马鞍山幸福广场,因紧邻幸福路得名,因每天早晚市民们文化娱乐的笑容而名副其实。

    “生活里没有文化,就谈不上幸福。”马鞍山市文化委主任卞建秋介绍,幸福广场所在的金家庄是老市区,而全市建成的像幸福广场这样的大型文化广场有20多个。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原则,马鞍山市紧贴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已经初步建成了网络覆盖、供给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池碧波,满目葱茏,亭台楼榭点缀在绿树碧水之间——在马鞍山市中心,一望无际的雨山湖,是市民文化休闲的好去处。在马鞍山,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文化平台”,还有同样位于市区免费开放的佳山、佳山风景区,还有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十字路口、每一个行政村的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在马鞍山,仅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就有近400家,构成了市民基本文化消费的网络框架。

    为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马鞍山市扶持建设的300个群众业余文化团体常年活跃在各个文化广场,1000多人的农民文艺体育骨干成为田间地头的“文化带头人”。被文化部授予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群星(服务)奖的“江南之花”群众文化节,届届演出演员数以千计,观众数以万计。民歌、舞蹈、戏剧、书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文化活动,让马鞍山人的生活充满欢乐,体味幸福。

    城市:用文化造就高品位

    1000名稚气未脱的孩子,吟咏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名句,用手中的一管毛笔书写下《千字文》的内容——2011年8月12日,首届中国千字文书法艺术节如期举办。

    “没有鲜明文化特色,城市就没有品位。”盛厚林,马鞍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国千字文书法艺术节的创意者。“作为建国初钢铁立市的新兴城市,如何把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相融合,是马鞍山一直致力的命题。”盛厚林介绍,成书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千字文》,由周兴嗣在马鞍山采石矶一带编成,马鞍山堪称是《千字文》的故乡。本着以古为新,古为今用的宗旨,马鞍山市与有关单位合作举办以《千字文》为主题的书法大赛和“千字文寻根之旅”、千字文暨文化产业发展论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日、韩、法等国家的2万多名作者积极参赛、征集作品21000多件、结集出版了《千字文》诞生以来人数最多和档次最高的千字文作品集……《千字文》因为一次节会,成为马鞍山的一张“烫金”的文化名片。

    在马鞍山,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经典案例还有很多。位于马鞍山西南长江东岸的采石矶是“长江三矶”之一,不仅以突兀江流和名胜众多的“千古一秀”闻名,而且是传说中李白“捉月”之地。从1989年起,马鞍山市每年都举办国际吟诗节,以诗为媒,建设古今交融的“诗歌城市”。学术研讨、原创诗赛、诗歌朗诵……1999年,马鞍山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古诗文吟诵,从幼儿园起到初三,孩子们每人都有一个古诗文读本,孩子们每年背诵60首古诗文。200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中国作协、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诗歌节在马鞍山市成功举办,“中国诗城”脱颖而出。

    经济:因文化焕发生命力

    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文化产业人才连续5年给予租房补贴;优秀文化人才安家可获得20万元安家补贴;文化企业享受贷款贴息和税收减免……“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力度之大,政策之具体,前所未见。”曹峰,马鞍山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调度者”,对市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决心和魄力体会最直接。

    “文化是非物质的生产力,文化产业是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和经济转型的推动力量。”郑为文认为,虽然马鞍山已经具有优势明显的经济体系,但放眼科学发展,必须聚集更多的文化要素,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于是,在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林立的马鞍山,众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开始聚集——在马鞍山游戏动漫基地和软件园两大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以商招商”和“保姆服务”的崭新模式,用短短3年时间打造一条完整的创意研发、市场推广、营销管理和客户服务产业链,签约入驻企业80多家。从推出《无双勇气》、《王者传说》等大型网络游戏,到《李白漫游记》、《欢笑满城》、《快乐的兔子》等原创动画影片,再到伴生的各种衍生产品,软件动漫与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开始崭露头角,“动漫马鞍山”像一匹黑马横空杀出。

    一块薄薄的360度环形银幕,只要你在圆形观众厅的中央区域,四周环绕的广阔画面和全方位立体声效果,立马就可以体验到什么叫做身临其境——2011年11月,参加第七届徽商大会的中外嘉宾无一例外地会在马鞍山展馆驻足停留。这块由马鞍山本土文化企业生产的高均匀度新型银幕,其技术成果《提高银幕均匀度的制作工艺研究与改进》,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刚刚获得广电总局2011年电影技术应用成果二等奖。马鞍山市影星银幕有限公司已经是全国最大的银幕设备生产厂家,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5%。

    传媒影视、游戏动漫、数字服务、民间工艺……马鞍山“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文化产业八大支柱,正蓄势待发。

    专家点评

    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安徽大学教授李修松:

    一座城市能够做到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关键在什么?马鞍山市的实践证明,理念决定行动力。由于“文化惠民”的理念明晰,财政投入的措施有力,目前从市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到县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到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建设,条件都相当过硬,在满足基层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其幸福指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字链接

    ■“十一五”期间,马鞍山市投入10亿多元建成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文化设施。

    ■马鞍山市35个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其中当涂县太白镇文化站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是安徽省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文化站。全市472个行政村全面建成农家书屋,率先在安徽省实现农家书屋在行政村全覆盖。

    ■马鞍山市共有76所大、中、小学体育场馆全面对社会公众开放,在全省、全国发挥了示范作用。

    ■马鞍山市共建成各类群众文化广场40余座,其中幸福广场被文化部授予“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全市共有213个群众业余文化团体,活跃在各个文化广场开展文化活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李冬阳)